紫云: 民营经济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9-12 11:52:22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抢抓机遇、持续强化政策扶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实有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12月,紫云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2.689万户,约占全县市场主体总量的97.98%。民营经济成为紫云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至8月,紫云全县民营经济(含个体经营)税收入库12185万元,同比增长37.19%,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田间地头延伸“致富链”

在紫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处处可见民营企业的身影。9月4日,四大寨乡落城村的贵州惠实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里,工人们正娴熟地收割菜心,动作整齐划一。“这些菜心当天就要发往香港,品质要求高,每根大小、长短都要一致。”工人杨昌秀说,她曾在宁夏、广东的大型蔬菜基地务工多年,如今回到家乡,按计件算,每天可收割500斤菜心,收入可观。

2023年,在外从事蔬菜种植多年的四大寨乡牛场村村民韦小辉,带着资金、技术与市场回到家乡,成立了贵州惠实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落城坝区流转1200亩土地发展蔬菜产业。种植的菜心、小白菜、香菜、苋菜、上海青等,通过精准对接粤港市场,不仅让农户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贵惠实康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园

“现在每天要运销9万斤蔬菜到粤港市场,菜心每件30斤,能卖到150元。”韦小辉说。公司现有固定工人190余人,月均工资5000元以上,一年发放工资超1000万元。

在紫云,还有安顺立华牧业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后,已形成鸡苗培育、饲料加工、种鸡孵化、肉鸡养殖、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公司推行“120”代养模式——一对夫妇领养两个养殖棚,一个棚养1万只鸡,一年出栏3批共6万只,扣除成本后,一个家庭农场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目前,紫云已有140个这样的家庭农场。

安顺立华牧业有限公司鸡苗培育车间

立华牧业还在紫云建设了种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肉鸡分拣运销中心和办公基地,吸纳本地175人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烟火气点亮城市夜经济

初秋的傍晚,紫云鑫都“自搏烧烤”一条街人头攒动、香气四溢。这条街由贵州蜂创数智置业有限公司打造,通过“物美价廉、薄利引流”的创新模式,激活了城市夜经济。

紫云鑫都商业街

“这里的食材新鲜又实惠,朋友来紫云,我一定会带他们来这里。”市民陈友慧笑着说。

2021年,在紫云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文良兵成立了贵州蜂创数智置业有限公司。为盘活闲置商铺、创造就业岗位,公司将商铺免费提供给有厨艺的创业者,统一品牌、统一价位、自主经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烧烤一条街。

“‘自搏’就是自己拼搏的意思。”文良兵说,“我们算过账,1斤五花肉分成四份,每份售价10元,顾客觉得实惠,经营者也能有收入。”

街内采用扫码点餐,300多种菜品任顾客选择。商铺免租金,公司只在经营者盈利时按比例提成,消除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今年5月以来,“自搏烧烤”一条街的扫码关注的顾客超过5万人。

同样活跃在商贸领域的,还有由“个改企”转型而来的贵州志逊日用百货配送有限公司。该公司直接服务全县13个乡镇(街道)及1000余户农村零售终端,货源直采自生产厂家,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货成本,保障商品质量。

贵州志逊日用百货工作人员正在配送货品

“我们的利润主要来自厂家销售绩效返点,而不是差价。”公司负责人李明说,“这样既能让商家有利润,也能让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成为紫云日用百货批发的龙头企业。

凝聚青年力量注入青春动能

紫云自治县青年企业家商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秉承“凝聚青年力量,共创辉煌未来”的宗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在紫云自治县青企艺术培训学校,琴乐教室里,老师正用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教授钢琴。该校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开设了少儿、艺考及老年培训班,为音乐爱好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紫云青企艺术培训老师正在给学生授课

商会现有会员103家,覆盖多个行业,拥有政协委员12名、党员7人,并于今年成立了党支部。今年已组织政策解读与培训7场,惠及80家会员企业;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帮助10余家企业获得贷款300余万元,另有500万元意向融资正在洽谈。

在人才与法律服务方面,商会与县人社局、妇联等部门合作引进人才,并设立法律顾问团队,今年已提供法律咨询30次,解决纠纷5起。此外,商会还积极开展行业交流、项目对接和公益活动,促成3个项目合作,金额达150余万元,并累计捐款捐物10余万元,帮扶资金30余万元,受益群众50余人次。

该商会正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企业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中主动作为,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崭新篇章。

好物走出大山销往全国

9月8日,位于迎宾大道的“大山里的搬运工”特产店内,店主蒋宁静正忙着打包核桃、红芯红薯、灵芝、土鸡蛋等农产品,准备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运销农产品

2019年,蒋宁静注册了这家店,专门销售紫云农特产品,帮助解决农户“有货出不去、有货卖不掉”的难题。她常年走村入户,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大豆、核桃、红米、紫云花猪、土鸡、土鸭等,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

“有时候为了帮群众卖货,我甚至不赚钱也要做。”蒋宁静说。2024年,她销售本地农产品总额达180余万元。

在紫云,像蒋宁静这样的个体电商有50多户,他们不仅帮助农户销售产品,还在分选、包装、运输等环节提供就业岗位。紫云自治县工商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季节组织销售李子、红芯红薯等农产品,让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特产走向全国。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徐昕 三审 康馨月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