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西秀区轿子山镇的田野间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泛起金色涟漪。秀水村的水稻田间,收割机穿梭作业;石锦村的连片稻田中,农机手精准操控设备;大硐口村的田埂上,农户们忙着晾晒新谷……一场由科技护航的丰收图景在全镇铺展开来,1万余亩水稻迎来集中采收期。
“轰隆隆——”在秀水村的连片水稻种植基地,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饱满的稻穗被快速收割、脱粒,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涌入储粮箱。“今年,全村700余亩水稻品质比往年更好,亩产能达1100斤,这多亏了全程机械化管护!”秀水村党支部书记万登芳一边查看稻谷品质一边介绍。
近年来,该村将分散土地整合建成连片水稻种植基地,不仅采用有机种植模式提升稻米品质,更在育秧、植保、采收等环节引入机械化设备,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在石锦村的稻田间,稻浪翻滚的同时两台收割机正协同作业,短短20分钟便完成一亩水稻的采收。“过去人工收割一亩要花一整天,现在机械化采收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村民王贵林算了一笔账,人工采收每亩成本近200元,而机械化作业每亩仅需几十元,加上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加持,今年每亩水稻的产值大概有1500元。
来到大硐口村的千峰河畔,连片稻田尽收眼底。得益于充足的水源灌溉和科学管护,这里的水稻迎来丰产。“村里4片良田都有沟渠引河水灌溉,加上农技人员全程指导,今年产量错不了!”大硐口村党支部书记杨雨滴指着晾晒场上的稻谷说,作为传统产粮村,大硐口村持续引入农机合作社服务,90%以上的稻田实现机械化采收,不仅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更让稻谷归仓率提升至98%以上。
近年来,轿子山镇通过“政府主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模式,实现水稻与油菜轮作,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形成“一地双收”的产业格局。轿子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邹睿诚介绍:“今年,轿子山镇水稻种植面积1万余亩,其中机械化种植与采收面积3000余亩。目前无人机飞防已覆盖全镇稻田,病虫害防治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以上,成本却降低近九成。”
丰收背后,是轿子山镇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扎实推进。该镇依托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技术人员包村”制度,组织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病虫害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指导服务。同时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备多台收割机与无人机,实现从育秧、植保到采收、烘干、秸秆回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稻油轮作规模,完善粮食烘干仓储设施,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土地多产粮、农户多增收,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力。”邹睿诚表示。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