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喜丰收 ——解锁安顺粮食增产丰收新密码

2025-10-16 17:10:33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行走于黔中大地,十月的安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image.png

平坝区白云镇的水稻丰收画卷 郝媛 摄

  从西秀区黄腊乡的河谷坝区到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的山间梯田,从平坝区白云镇的连片良田到旧州镇的示范基地,安顺市各地水稻陆续进入收获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禾秆,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与农户的欢笑交织,构成了一幅“粮满仓 人增收”的丰收图景。

image.png

平坝区白云镇万亩水稻绘就丰收画卷 郝媛 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5年,安顺市水稻种植面积达73万亩,平均亩产量达480公斤以上,单产较上年提升2%以上。其中西秀区旧州镇罗官村丝香优1090品种最高亩产达832.1公斤,再创山地水稻单产新高。那么,安顺水稻丰收增产蕴藏了哪些“密码”?

平坝区羊昌乡稻香村连片水稻种植千亩大坝 桂传念 摄

  良田提质:小田变大田的丰收根基

  “轰隆——”随着一声声有力的轰鸣,西秀区刘官乡嘉穗村的连片水稻迎来了大规模水稻机械化采收,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粒粒金黄饱满的稻谷簌簌落入粮箱,写下颗粒归仓的生动注脚。

水稻机械化采收 郝媛 摄

  “以前这里是200多块零碎田,现在整合成12块大田,农机能直接开到田里插秧和采收,灌溉水能顺着沟渠流到每一株稻苗根下,不仅省时省力,产量还大大提高了。”西秀区刘官乡嘉穗村村民于以芬望着眼前的丰收场景,难掩喜悦之情。

镇宁江龙镇朵卜陇坝区收割机正在收割稻谷 郭黎潇 摄

  作为安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区,嘉穗村5900亩农田经过“小并大、弯取直、坡改梯”改造后,配套建设的高位水池和灌溉沟渠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亩均产量较改造前提升近25%。

  而在平坝区羊昌乡稻香村,同样是一派水稻忙碌机收的景象。在该村千亩“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里,农户尹祖莲站在田埂上,兴奋地说道:“今年,我家种了2亩多田,仅今天采收的这5分地就收了6袋谷子,比去年整整多了100多斤。”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19年以来,我市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4.37万亩,为水稻单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镇宁沙子乡这然村村民正在收割稻谷 郭黎潇摄

  此外,全市大力推广“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不断提升土壤肥力,让田地成为四季不闲的“聚宝盆”,并积极推进“旱地改水田”综合改造,将零散小块的农田整合平整,同步拓宽田间道路、修建配套沟渠,打通灌溉与运输“脉络”。

  从“零碎田”到“丰产方”,从“人工种”到“机械管”,高标准农田正让安顺水稻生产根基更牢、后劲更足,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力量。

  良种赋能:农业“芯片”的增产密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

  秋收时节,来到安顺市农科院的水稻新品种展示区,工人操作收割机来回收割金黄的稻谷,水稻专家正对泰优808等23个新品种进行集中测产,而在另一片试验田间,三名科研人员正仔细记录不同水稻的综合性状,进行新品种鉴定。

  “市农科院水稻试验田常年保持水稻种质资源超5000个,进行田间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株型、叶型、茎秆、籽粒、抗性、外观品质等,从水稻根部到顶端,几十个农艺性状都要搞清楚,三名科研人员鉴定结果要形成统一意见才算完成一个品种的鉴定。”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西秀区科技团团长、市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张家洪介绍。

三名科研人员在田间进行新品种鉴定

  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前端,被誉为农业“芯片”。近年来,我市针对安顺多山地丘陵,气候冷凉,传统水稻品种产量低、米质差、易倒伏的性状,不断开展育种攻关,培育出适合本地生态种植的优质品种。“十四五”期间,市农科院选育了5个适宜安顺地区种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品种,审定推广了泸香优219、广8优1090、广8优1244、泰丰优1090、早丰优1090、丝香优1090、安粳315、安粳319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这些品种经过多年试验,特别适应安顺1200至1400米的中高海拔气候,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冷性强的特点。”张家洪表示,2025年,市农科院在全市共有12个水稻种植示范点,审定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近2万亩。

市农科院生理生化室稻种实验样本

  随着良种的成功培育研发,市农科院水稻科研团队也在不断为良种扎根安顺土壤贡献力量。

  “目前,我们已解决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问题和机插秧密度不足、缺窝、排列不整齐等难题。接下来,我们将强化田间关键时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障生产效率。”张家洪说。

image.png

市农科院生理生化室科研人员正在检查稻种发芽情况

  得益于市农科院的科技创新,在我市近期开展的优质杂交水稻试验示范项目测产中, 种于西秀区旧州镇罗官村的丝香优1090平均亩产量832.1公斤;种于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的宜香优1090平均亩产量749.27公斤,成为良种推动我市水稻单产提升的生动注脚。

  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陈孟权表示,目前市农科院已构建从品种选育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水稻技术人员将聚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开展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等三类示范,并持续研发高产、优质、适配机械化的品种,以科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良技增效:现代农业的丰产引擎

  走进平坝区白云镇肖家村,贵州省黔坝米业有限公司的水稻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田畴间,几台收割机加足马力往来穿梭,阵阵轰鸣声在田野上交织回荡,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机器快速“吞入”,转眼间便完成了收割作业。

  “眼下收割已到尾声,为了抢抓农时,我们购置的5台收割机全派上了用场,这几天一直满负荷同步作业。”该公司负责人肖家清介绍,公司今年种植的水稻面积达1300余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水稻收割进度已接近九成。

  藏粮于技,让丰收成色更足。当前,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安顺水稻生产的“主力军”,全市建成西秀区双堡镇、平坝区白云镇等多个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广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同时,将农用无人飞机广泛应用于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让粮食作物植保方面更加快速高效、精准省力。

机收今年安顺区域种植主导的新品展示

  目前,我市已销售大疆植保无人机220余台,农机购置补贴已办理补贴207台,补贴资金292.3万元,培训大疆农用无人机操作者证飞手约200余名。2025年,全市提供无人机植保、施肥、播种、转运等作业服务的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等农业经营主体共50余个,运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农作物植保、油菜播种、施肥作业面积共计38万亩。

  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红利。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朵卜陇坝区,千余亩水稻迎来丰收,镇宁锦绣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派出6台收割机对朵卜陇坝区开展社会化服务。

  “现在收稻子太省事了!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30亩地,每亩费用才120元,划算又高效。”朵卜陇村村民伍天龙表示,从一开始的秧苗供应,到最后关键的机械收割,全程都有合作社帮衬,既轻松又踏实。

西秀区轿子山镇秀水村水稻机械化采收

  此外,我市水稻种植重点推广“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杂交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等高产高效技术,聚焦“增施有机肥、增密种植、调优种植结构”,既优化土壤肥力,又通过科学密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则替代传统塑料秧盘,不仅减少白色污染,还能培育出根系更健壮的秧苗,提高移栽成活率;杂交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则围绕播期、水肥、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制定精准方案,让杂交稻的高产潜力得到最大释放。

  这些技术的落地,帮助我市水稻种植从“凭经验”向“靠科学”转变,为粮油单产提升筑牢技术根基。

  从高标准农田的“耕基稳固”到优良品种的“芯片赋能”,再到良技良机的“效率提升”,安顺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安顺市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让“黔中粮仓”更加充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李伟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