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之八丨药材绿满山 增收富农家

2025-10-16 17:12:30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金秋时节,走进西秀区岩腊乡,漫山林木依旧葱茏,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你看,那些叶子偏黄一点的就是黄柏,在我们乡里每个村居都种得有。”寻着岩腊乡林业站站长陈俊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片片黄柏树簇拥在一处处陡坡上,树下还套种有生姜、红薯等低矮农作物。

  岩腊乡为何要种黄柏?得从十年前说起。2015年,该乡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25O以上坡耕地全部退出来种树,以解决坡耕地常年翻耕带来的水土流失等问题,牢牢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陈俊说:“要把种玉米、油菜这些农作物改成种树,也得考虑促进群众增收脱贫和长远经济效益。当时,党委政府就选择种黄柏这种经济价值高的药材树。”到2017年,岩腊乡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达1.3万多亩,退耕地种植黄柏上万亩,成为西秀区种植黄柏较多的乡镇。

  黄柏即黄檗,属木本药材,以其干燥树皮入药,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退虚热的功效,该树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种植黄柏树,起到固土保水作用,且其皮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木材也是优质的建筑、家具原材料,一举多得。

  岩腊乡最早种的一批黄柏已经采收了大部分,加上近几年补种的,目前该乡黄柏树占地总面积6000多亩,较为连片的黄柏林主要集中在龙潭、三股水、大猛沙三个村。

  “这棵黄柏种下去6年了,有小碗口粗哩,已经结出种子。最少可以剐20斤皮,能卖200多元。”在三股水村新房组一处坡地上,村民胡荣洪在黄柏树杆上握了握,面露喜色道,“每年坚持除草、追肥、修枝,树就会长得又快又好。”

  胡荣洪家是村里的黄柏种植大户,他家从退耕还林时开始种,后来又陆续补植,现有黄柏树50多亩。他说,保守估算,他家地里最少还有5千棵黄柏,价值上百万元。

  “这几年,都在挑大树卖,空出来的地,又继续栽。村里和安顺市长寿欣新中药发展有限公司签有保底收购协议,来收购的人也很多,黄柏皮不愁卖。去年卖得5千多元,今年卖了40棵,收入1万多元。” 胡荣洪说。

  为何要种黄柏?胡荣洪脱口而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地方山多田少,只能向山要发展。所以,种树特别是种收益较好的药材树,不仅让山坡得到保护,也能让我们有收入。”

  “种黄柏,还给我们每亩150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让我们放心去栽种和管理。而且,树长高了,还能在稀疏的树林里套种阳荷、生姜等经济作物,实现土地两用、双收。”三股水村村民涂发兴说。

  趁着政策好、市场好,2015年以来,涂发兴将自家坡耕地、荒地、林地全部种上了黄柏,近几年还做起了黄柏皮等中药材收购生意,每年销售额10多万元。他说:“我家的黄柏树很少拿卖,大的树树干直径有二十多公分了。40多亩地起码有六七千棵黄柏,价值200万元。”

  “到2019年,全村黄柏树种植面积达4千多亩,几乎家家都种了。这几年卖了一些,村里还有黄柏1千多亩,部分村民看到了这个药材的发展前景,每年也都在补种。”三股水村村支书甘明德介绍,种植黄柏成了当地富民增收的好产业。

  欧国平是三股水村脱贫户,此前靠着种植20多亩黄柏,加上种植辣椒、生姜等经济作物,实现了增收脱贫。如今,他家通过发展种植、养殖、酿酒等多元产业,年纯收入逾20万元,过上了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地头的两千多棵黄柏,管护两年再卖,少说也有50多万元的收入。”欧国平告诉记者。

  药材绿满山,增收富农家。“按现在湿货每斤12元至18元估算,全乡约70万棵黄柏价值达3亿元。”陈俊说,当年各家各户种下的药材树变成了如今的“摇财树”,药材成为“药财”,农民富了起来。

  岩腊乡通过发展黄柏种植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两手抓,正是践行“两山”理念、力促“两山”有效转化的生动缩影。

  “我乡将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黄柏产业上,鼓励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做好育苗、供苗服务和种植技术指导等工作,不断提升全乡绿水青山的‘含绿量’与‘含金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有效转变。”岩腊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马军说。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学思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