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走进紫云自治县坝羊镇新山村,薄雾如丝带缠在茶山腰间,4000余亩茶树整齐铺展,微风拂过,茶树顶端的嫩芽轻轻摇曳、碧浪翻滚。“经过多年的精心养护,茶树已全部具备采摘条件,今年的茶叶产量实现了新突破。”看着漫山翠绿,新山村党支部书记吴锋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坝羊镇新山村茶叶种植基地 从养在深山的“绿叶”到富民兴村的“金叶”,新山村的破局之路,正是安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茶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安顺锚定“生态优先、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路径,以生态为根基、以产业为纽带,从种植端夯实绿色根基,到加工端延伸价值链条,再到品牌端拓宽出海通道,一片片“黄金绿叶”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 生态底色筑牢品质根基 “我在茶园采茶,每年采茶季可挣8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在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村民李梅笑着说道。 她务工的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茶园,地处“朵贝茶”原产地核心区,1000亩生态茶园与2000多株百年古茶树相依相生,始终坚守着“芳香浓郁,色清味甘”的贡茶品质。 朵贝村茶叶种植基地 “我们坚守生态种茶的老传统,从不用除草剂和农药,全靠人工除草、增施有机肥,让每一片茶青都带着‘干净底色’。”公司总经理代琼介绍,正是这份对生态的坚守,让茶园连续十多年通过“欧盟有机认证”,产出的毛峰茶市场价突破1000元/斤,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安顺茶产业的“绿色家底”,源于政策的精准赋能与科学布局。近五年来,全市以“稳定面积、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财政衔接资金,鼓励乡镇、村集体利用荒山荒坡开展标准化茶园建设。截至2024年末,全市茶园面积达34.49万亩,一幅“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的画卷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上寨茶场 高智 摄 关岭自治县岗乌镇上寨茶场的蜕变,正是政策赋能的典型案例。上寨茶场借助32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新建2000余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厂房,添置80余台现代化制茶设备,对2300多亩新老茶树实施科学化管护。如今,这里不仅带动周边数百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更将采茶期从传统春茶季延长至秋冬,使茶农年均收入实现翻倍,真正让“一片叶子”撑起了“一方民生”。 与此同时,安顺市还依托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力量,在紫云、普定等地常态化开展绿色防控培训观摩会,推广以草治草、生物防治等技术,推动全市茶园绿色防控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目前,全市拥有茶叶企业、合作社243家,1.8万亩茶园通过有机、欧盟、雨林认证,“朵贝茶”“紫云春茶”等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安顺茶“生态好、品质优”的硬核名片。 科技赋能延伸价值链条 走进位于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的贵州众鑫富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化4.0厂区,全工艺车间与研发中心高效运转,全自动生产线有序处理着鲜叶,名优茶、夏秋茶精制产品经包装后,正陆续发往粤港澳大湾区及省内各地市场。 众鑫富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智能化茶叶生产车间 “我们从企业组建初期就瞄准精深加工,如今已形成覆盖种植、加工、科研的全链条闭环,年产量可达11.3万斤。”公司总经理白仕敏介绍,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技术与资金的双重加持。2023年,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公司新建标准化加工厂房,配置全自动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原本依赖人工的摊青、杀青、提香等工序实现机械精准控制,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稳定性,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众鑫富茶的成功转型,是安顺市推动茶产业加工升级的生动实践。针对过去茶企“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的痛点,安顺市农业农村局茶专班主动作为,一方面引导企业对接工商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争取信贷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补贴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与研发投入,推动茶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截至2024年末,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达147家,年产茶叶1.094万吨,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十三五”末提升25个百分点,产业附加值实现翻倍增长。 采收茶叶 此外,龙头企业的“传帮带”,更让安顺茶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安顺御茶村、瀑布茶业等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稳定的原料供销合作模式,将分散的小型茶企纳入夏秋茶生产链条,不仅解决了小型茶企“加工能力弱、销售渠道窄”的难题,还提升了夏秋茶的下树率和利用率,带动中小茶企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 品牌出海打响市场名片 “在广州也能喝到家乡的朵贝茶,太亲切了!”今年,关岭春茶品茗会走进广州花都,通过“西部生态产品+东部市场”的协作模式,关岭茶在广州建立起稳定销售渠道。2024年夏秋茶订单同比增长200%,正式打开了珠三角的市场。 安顺茶的品牌影响力,源于体系化的培育与推广。全市重点打造“瀑布”“朵贝茶”为主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朵贝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地理标志产品,“紫云春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安顺茶走向全国、迈向国际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安顺都会组织茶企参加广博会、农交会等大型展销活动,积极参与“中茶杯”“中绿杯”等行业赛事,让安顺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西秀区十二茅坡茶园 在销售渠道上,安顺茶已形成“茶山直销+传统门店+电商分销”的多元格局,安顺北街茶城、黔中商贸城成为本地茶叶销售的核心枢纽,线上电商平台更让安顺茶走进了全国千家万户。而“茶+文旅”的融合发展,更让安顺茶产业焕发新活力:关岭馥远茶旅景区成功创建3A景区,西秀区十二茅坡茶园、普定化处白茶基地等打造“茶+露营”新型业态,天龙屯堡、旧州古镇、安顺古城的茶馆里,游客驻足品鉴新茶,在茶香中感受安顺的人文与生态之美。2024年,全市茶旅融合项目接待游客量稳步增长,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良性循环。 从云雾茶山到消费终端,从单一茶叶到多元产品,从区域特产到全国品牌,安顺茶产业以生态为根、科技为翼、品牌为魂,让“安”字号茶叶蝶变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在跨越山海的“出山”之路上,书写着产业富民、品牌强农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
上一篇:
屯堡·家国六百年 | 青衿缀月:屯堡服饰里的六百年风华
2025-11-03
下一篇:
30年迭代升级 年产值向3亿迈进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