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堡服饰的故事,始于明初“调北征南”当朱元璋派大军平定西南后,数万士兵及家眷留驻贵州 他们带来了安徽凤阳的服饰风格历经朝代更迭,这份“服饰记忆”却被完整保留成为军屯文化的“活化石” 屯堡服饰的六百年,是一部用针线书写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解读明代军事、民俗、服饰文化的“立体史书” 其背后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文化密码 吴忠贤 摄 女装是屯堡服饰的 “颜值担当” 民间的顺口溜这样概括屯堡妇女的服饰头上有个罩罩,脑后有个泡泡耳朵上两个吊吊,胳膊上两个道道腰间有个扫扫,脚上有个翘翘 屯堡已婚妇女发式为将头发分为三绺,挽成发髻盘在脑后,用马尾编织的发网罩着,这就是“脑后的泡泡”最后用青纱、青布或白布折成宽约一寸半的布条包在头上,这又成了“头上的罩罩”她们佩戴由屯堡银匠制作的耳环,两端有半球状的环锤,中间用银链连结,这就是“耳上两个吊吊” 屯堡服饰长袍、大袖、大襟,袖口大约一尺,屯堡人的“大袖子”之称因此得名。袖上缀有花边,就成了“胳膊上两个道道”屯堡妇女腰上系着屯堡特有的“丝头系腰”,长约一丈二尺,这也就是“腰间有个扫扫” “丝头系腰”中间部分用棉线和麻线编织成板块状的硬带,两头缀着若干长约一尺的丝线,腰间包扎成圈后,在身后打结让两头丝线整齐同长 屯堡妇女所穿绣花鞋,鞋尖高高翘起。由于需下田劳作,不缠“三寸金莲”,这就是顺口溜里的“脚上有个翘翘” 男装则透着庄重与实用 男装多为对襟短衫或大襟长衫,颜色以青、灰、蓝为主,布料厚实耐穿,衣襟处缝着布扣,简洁利落 屯堡民俗活动 李立洪 摄 既保留了古代汉族服饰的形制 又融入了贵州山区的生活需求——长衫可抵御山间寒气,短衫方便田间劳作,体现了 “实用为先” 的智慧 屯堡儿童的服饰同样颇有特色 屯堡孩子的短款凤阳汉装 吴忠贤 摄 屯堡儿童通常头戴风帽或虎头帽,帽檐有银制或玉石制品银制的叫“银印”,玉石的叫“玉牌”,帽饰虎头鱼尾 屯堡儿童装 李立洪 摄 项上戴银质项圈,银制或玉制的“长命锁”裤子叫娃娃裤,脚穿镶花小鞋,夏天穿绣有美丽图纹的布耳草鞋(布制) 屯堡儿童 陈祺诺 摄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
屯堡·家国六百年 | 从 “明代活化石” 到文旅新标杆 安顺屯堡文化持续 “圈...
2025-11-03
下一篇:
【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安”字号茶叶出山记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