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安顺市吉昌屯村汪公庙内,地戏表演的锣鼓余音刚散,自媒体博主黎清馨收起相机,感慨道:“今天走了九溪村、吉昌屯村,越逛越觉得,屯堡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一翻再翻。”

这份感慨,从踏入九溪村的那一刻便埋下伏笔。当天恰逢村里赶集,沿街摊位前,屯堡妇女身上的凤阳汉装熨帖整齐,青绿底色的衣料配着镶蓝边的围裙,并非节日里的刻意盛装,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模样。
“我主动上前搭话,几位孃孃说了一句老话:‘离乡不离腔,离腔不离装’,这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黎清馨感慨道,屯堡妇女把屯堡文化实实在在穿在了身上,平日里是素雅的青绿款,到了节庆日便换上更显隆重的衣裳,这份对文化的坚守、自信与敬畏,特别打动人。

自媒体博主黎清馨(右一)
若说九溪村的服饰是“日常的传承”,吉昌屯村的地戏与“抬汪公”,则让她看到了“鲜活的坚守”。得知村里地戏传承团队有40余人,最小的传承人仅10岁时,黎清馨难掩惊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几位表演者,老老少少都在学,这份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让人敬佩。” 更让她意外的是,地戏如今推行预约演出,无论国内游客还是外国友人,只要有预约,团队都会全力呈现。而汪公殿的保留、抬汪公活动的延续,更让她心生向往。“听说正月十六到十八连续三天热闹,十八号最隆重,我特别想再来看看。”
作为从事文化传播的自媒体博主,黎清馨坦言自己的创作正在经历转变。“去年我们更多关注屯堡建筑,石屋碉楼确实很适合拍照打卡。但现在,我更想分享这里的人文故事。”她计划未来通过自媒体,将孃孃们的形象作为屯堡文化的活态载体,“从她们的发型、服饰到言谈举止,每一处细节都是文化的呈现。”
这次探访让黎清馨重新认识了家乡。“走了贵州这么多地方,九溪和吉昌屯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她说,她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人认识贵州,其次才是认识她自己。而这些活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瑰宝,正是最动人的贵州故事。
上一篇:
听钱理群先生讲述贵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四次大规模沟通浪潮
2025-11-08
下一篇:
【我的“十四五”】杨昌盛:让孩子爱上校园,我是这么做的
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