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践行绿色发展决胜脱贫攻坚

2017-10-17 17:08:56    来源:   安顺新闻网      

  紫气东来,云蒸霞蔚。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人传承着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的麻山精神,传颂着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传奇亚鲁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随着大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紫云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工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快速提升,紫云发展后劲有力蹄疾步稳。

  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紫云,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前所未有的力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努力绘就富美紫云新篇章。

  大交通迎来新面貌

  过去的紫云县城只有格凸大道一条城市干道,五年来,紫云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成了南环路、科学路、迎宾大道、海子大道、松山大道,对209省道县城到羊场段进行改扩建,以及即将开工建设起点于县城西至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的产业大道和起点于海子村至猫营工业园区的同城大道等区域内交通网络,对紫云城镇化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013年惠(水)兴(义)高速全线贯通,紫云迎来高速时代,以及即将开通运行的安(顺)紫(云)高速,正在建设中的紫望高速,即将开工建设的贵兴高铁、隆白铁路等,这些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紫云将实现“两高两铁”贯穿县城全景的大交通格局。

  309省道建成G354国道的改扩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209省道木山堡至猴场段改建工程竣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552.49公里,登记公路里程达到827公里,建成通村油路(硬化路)840公里,通组公路200公里。

  大交通网络的带动发展,紫云县城从原来的2.6公里拓展到如今的12公里,紫云新城已形成,新建海子公园、紫云公园、羊场红色文化公园,整修森林公园、紫云硐文化公园等,紫云城市休闲娱乐场所增多,新建亚鲁王广场、麒龙广场、国盛广场;建成亚鲁王城市综合体等,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大交通迎来大发展,如今,紫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正在努力谱写富美紫云新篇章。

  精准扶贫拔穷根

  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紫云自治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致贫因素多,要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紫云在“十三五”开局以来,采取超常规举措、满负荷力度,坚持以实施大扶贫战略为核心,全力以赴抓扶贫开发、做活精准产业扶贫、做实精准兜底脱贫、做强精准社会扶贫等,确保五年内,贫困乡镇(街道办)全部出列,7.2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期间,紫云积极响应上级政府精神,组织来自省、市、县各级部门的3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 统一集中,举行出征誓师仪式后,走向各自的扶贫目的地,参与到大扶贫战略中。

  今年初以来,紫云自治县组织开展精准识别、精准扶贫遍访,“回头看”大回访工作,防止“错退、漏评”,杜绝“数字脱贫”、“假脱贫”现象。并在找准贫困因素、致贫原因上下功夫,便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扶贫精准。

  去年,紫云与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了1000万只肉鸡及30万头生猪精准扶贫项目。规划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大营镇13个行政村建设家庭农场共计36个点,其中育生猪家庭农场13个点、肉鸡养殖家庭农场23个点。

  打彩村年仅20岁的村民黄长露,今年春节回家,得知家乡建有家庭农场的扶贫好项目,该项目需要参评吸纳本地能做事、想做事、做成事的能人以带动发展,他报名参评后,经过镇政府部门和紫云德康公司的多方考察,确定年轻有为的黄长露负责打彩村1号肉鸡家庭农场的喂养管理。按照黄长露与四川德康集团签订的饲养合同规定,四个月的养殖期满后,售鸡总收入扣除饲料、药品等费用后,其余收入全部归黄长露所有,据估算,只要管理到位,他个人年收入将达到5万元。

  在大扶贫战略中,紫云采取“以短养长”,发展“短平快”、见效快的(6+N)扶贫产业,即大力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红芯红薯、食用菌等主要产业,发展经果林的核桃、李子、蓝莓、薏仁米等其它产业为补充,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支撑。

  旅游扶贫惠民生

  紫云独特优美的自然山水,为大力发展山地文化旅游,积极建设有历史背景的旅游名镇乡村,推动山地旅游与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城镇文化等深度融合,形成以山地生态为核心、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紫云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弘扬和传承苗族、布依族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努力促进节会、展会、文化交流会与旅游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紫云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对于发展休闲体验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在建设的格凸帐篷酒店、格凸国际攀岩基地项目,将大大提升紫云休闲体验游的品位。

  明年的全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将在紫云召开,这对紫云全域旅游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初步确定包括亚鲁王城建设项目在内的16个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来迎接全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紫云力争通过旅游发展大会,把紫云打造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胜地和新的旅游目的地。

  紫云坚持围绕旅游加快城镇化建设,将县城作为全县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加以打造,在县城建成一个集吃、住、购、娱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加快县城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加强城市文化包装提炼,提升文化内涵。

  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强旅游服务业即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电商行业发展,将紫云的葡萄、核桃、花猪、红薯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旅游产业惠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打好特色牌 脱贫好致富

  近日,记者走进白石岩乡幸福园、干水井等村看到,村民们忙于采挖红芯红薯的同时,常有商家前来收购红芯红薯,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里,白石岩全乡已经销售红芯红薯80多万斤。

  在幸福园村板伍组,村民吴长芬正将挖出的红芯红薯整理装入筐中,今年她种植30余亩红芯红薯,挖收三分之一就获得3万余元。

  幸福园村黄泥堡组村民邓庭忠种植红芯红薯多年,今年种植12亩。“农忙收获季,忙不过来,不仅要采挖红芯红薯,还要收割稻谷。”邓庭忠说,孩子外出务工了,就两老在家,目前才采挖3亩多地。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大力发展红芯红薯产业,扩规模、创品牌,成功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小的红薯迅速蹿红,销售点遍及深圳、浙江、福建等地,演绎出一个个致富故事。

  “这是我家的,今年种了100多亩呢!”在幸福园村,村民黄明秀边忙着翻动薯藤,边给记者介绍,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家也种了10亩,收入比起种包谷划算多!”村民黄和国以前主要种玉米,平时外出打零工,两年前看到家家户户种植红薯赚钱了,去年试种了3亩地,收入1万余元,今年他把所有承包地都种上红薯,准备打一场“翻身仗”。

  今年,紫云提出了《红芯红薯 “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合作社、基地和农户分户种植,构建公司、合作社为龙头,千家万户种植的产业格局。目前,该县红芯红薯发展到1万多亩,预计产值达6000多万元。

  建好产业园 解决就业路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以“顽石”的精神,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按照“以石为主、与石俱进,多元并举、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不断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石材产业。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玉腾石业、六合石业等大型石材企业,生产出的高品质产品遍及国内鼎名的家居石材市场。在石博会上六合签下意大利合作伙伴,玉腾牵手东盟、美日市场。

  在园区小微石材园,72户已入园的小微企业,年产值在2500万元以上,解决就业人员380人,人均工资收入3500元以上。

  去年,紫云与亚洲鞋业协会达成协议签约,将建成的10栋标准厂房打包给亚洲鞋业协会发展鞋产业。

  记者走进猫营工业园区“中国紫云国际鞋业城”的欧利莎鞋业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制鞋生产流水线上有序忙绿着。

  “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这样的条件,不仅居住环境改变了,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在公司针车车间做普工的陈忠学说。

  “在家门口上班比在外地务工强多了,照顾家人和上班赚钱两不误。”在公司针车车间做工的罗艳芬说,她家在猫营镇长兴村,骑摩托车到这里上班只要10多分钟。

  目前,紫云亚洲国际鞋业城已经入驻鞋企6家,现拥有工人522人,入驻鞋企涉及鞋业制造、包装、物流及管理。预计到今年底明年初,入驻鞋企将增加到8家,鞋业城工人增加到1300人。

  随着园区企业的增多,工人的逐渐增加,为不少贫困村民创造了不少商机,他们通过开设农家乐、小卖部等服务行业来增收脱贫。目前,猫营石材工业园区一带新增个体经营户21家。

  近年来,紫云民营企业也日趋发展,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重要支撑,随着返乡创业潮日益高涨和小微企业蓬勃兴起,民营经济的强大生命力逐渐成为紫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作为民营企业的天安保险公司曾多次对贫困群众进行资助。(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