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入冬的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天渐寒、心向暖,干群齐心协力忙脱贫,村民脱贫致富把头带。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四大寨乡干部群众激发出与天斗与地斗的拼搏精神,齐心协力抓发展,众志成城战贫困的壮志豪情,抓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发展,誓把贫困帽儿抛,实现山村美百姓富。
打通“最后一公里” 脱贫路更宽
11月23日,记者在去四大寨乡卡坪村的路上,一台移动柴油发电机摆放路中,正在为几位工人操作着的点钻机供电,路边岩石上钻凿出一排排的炮眼。
卡坪村是四大寨乡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全村10个村民组,420户2148人,其中贫困户230户834人,交通不便问题,一直阻碍着卡坪村的发展。
“这条在建通村路,一边接紫云猴场镇坪阳村,一边接四大寨乡喜档村,途径卡坪村多个村民组,道路全长18.5公里,宽度6.5米,为沥青路面。”四大寨乡副乡长伍洪志说,这条路虽然修通几年了,但一直是毛坯路面,下雨天无法通车,为了改善卡坪村的交通条件,四大寨乡将这条路进行改扩建和延伸建设。
“卡坪村地处岩山地面带,一半以上路段需要放炮开山凿路,施工人员先是把炮眼钻好,然后集中放炮开山凿路。”卡坪村村主任伍洪学说,除了通村公路的扩建和延伸建设外,卡坪村正在建设3条通组公路。
为改善交通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四大寨乡抓住全县“组组通”大决战的机遇,规划在全乡建设34条99.36公里通组硬化路,目前已经动工建设的通组路19条,其中3条正在铺设碎石层,1条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
“四大寨乡山高坡陡,路不通发展什么都不成,争取到明年,打通全乡所有村组的硬化公路,改善村民的出行环境和发展环境,让扶贫产业落户山村,让贫困村民增收脱贫。”四大寨乡乡长吴勇说。
走好产业路 撑起脱贫“保护伞”
近年来,四大寨乡依托资源优势,在低热河谷地带的落城村、纳容村发展蔬菜产业;在海拔较高地带的村寨发展经果林、养殖业等,大力推行产业扶贫之路,让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推行“三变改革及合作社”项目。落城村海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聘请人工放养、土地入股种植青贮饲料、回收秸秆加工草料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334人捆绑发展。下一步,四大寨乡将以海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示范,鼓励和支持大户创业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
做好产业扶贫到户自建项目。利用2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养殖生猪400头,肉牛300头,带动2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发展好村集体经济项目。今年,四大寨乡在冗厂、新寨、缴卜、噜嘎、茅草、猛林等村各投入资金20万元,每村精准扶持1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
四大寨乡生态植被良好,对于发展养殖业有资源优势,目前,全乡养牛存栏5650头,养羊存栏2715只,养猪存栏7480头,养马存栏390匹。
“落城村具有发展低热河谷蔬菜的地理优势,村里的蔬菜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大寨乡党委书记王德付告诉记者,为加速脱贫攻坚步伐,四大寨乡正准备投资100万元,在落城村成立落城蔬菜产业合作社,带动50户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投资100万元,以2万元一户量化到50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贫困户除获得年均6%保底分红3年,还享有务工优先和蔬菜园产生效益后的按股分红等来达到增收脱贫致富的目的。
“这些雷竹是由驻村干部引进,以噜嘎村级合作社的形式来发展,合作社除发展雷竹产业外,还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产业。”吴勇说,噜嘎村级合作社的中药材产业使用扶贫资金34万元,量化到17户贫困户,每户2万元入股合作社,按入股资金的6%年均保底分红,每户除3年共获得3900元纯收入外,待产生效益后,另外按股分红的部分和务工收入的部分等,能确保17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四大寨乡喜档村,是一个布依族和苗族聚居的民族村,这里传承着蜡染、刺绣、织布等民族民间手工艺,村里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会。为发挥民族民间工艺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该乡扶持蜡染加工及刺绣工艺微型企业发展,申请到微型企业政策扶持资金45万元,目前已发展蜡染加工27户,刺绣工艺1户,带动全乡134户(其中贫困户99户)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
四大寨乡结合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按照“不通则搬”的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扶贫产业开发结合起来,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全面落实搬前“五环节”、搬后“五个三”的配套保障政策,拟在2018年,搬迁1309人到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设,四大寨乡重点抓好四类重点对象157户,其他130户危房改造项目建设,总投资520.5万元。目前已完成270户,竣工率97.56%,录入率95.12%,同步完成“三改”配套工程,目前开工率15.68%,竣工率3.48%。提前做好2018年危房改造准备工作,对全乡剩余的490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改户早动员、早部署,早实施,确保顺利完成2018年的危改任务。
发展旅游与电商
四大寨乡自然风景优美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境内有噜嘎水库、小罗山遗址、《卡塞的怒吼》、《小王朝的末日》、《喜凯黑苗文化》等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有利于发展民族风情特色村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四大寨乡不断加大农村电商发展力度,积极搭建销售平台,重点销售蜡染及刺绣工艺品、冰脆李、核桃,尤其是在全县享有四大寨乡名片之称的“脐橙”。目前,扶持小微电商企业1家。今年以来该乡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冰脆李2万余斤,核桃1500斤,代销紫云红芯薯6000斤,其他手工艺产品500余件,销售额达30万元以上。
扬教育促就业
近年来,四大寨乡切实落实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两助三免(补)”精准资助政策。今年9月份入学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政策规定免交相关费用,严禁“先收费后返退”。启动“圆梦行动”资助20余名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获得4000元不等的教育补助。
结合省、市、县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300人次,重点围绕农村“组组通”公路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开展混凝土工、钢筋工、抹灰工、管道工、架子工、筑路工、沥青工等培训,围绕产业扶贫,开展葡萄、冰脆李、脐橙、蔬菜等种植和养殖业培训,截至10月中旬,该乡共输出劳动转移20余人到猫营工业园区务工。
针对贫困户劳动力技术素质低的实际,采取综合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加强与劳动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切实抓好贫困户劳动力的务工技能培训和转移工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
葡萄藤架起致富新希望
“别小看我们这高山葡萄,照今年的挂果情况来看,亩产超4000斤不成问题,葡萄产业让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四大寨乡缴卜村村民韦朝庭说,2015年回乡种植的16亩葡萄,今年进入丰产期。
缴卜村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过去的缴卜村一穷二白,村民们大多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玉米勉强度日。
为了寻找产业发展的路子,年过六旬的缴卜老村支书韦朝学,自1991年担任村支书以来,一直苦苦寻求解决村民脱贫致富的办法。
2014年,韦朝学在县人代会上得知葡萄产业具有见效快、效益好的优点,但缴卜村的自然环境与那些发展葡萄产业的地方差别较大。他独自到原达帮乡克田村葡萄种植基地去考察后,担心种植失败亏了群众,决定自己率先试种。
同年冬,他从达帮购来100多株葡萄苗种下;2015年春,韦朝学在几乎不能站直身体的坡上搞了一亩多的葡萄种植试验园。
2015年夏天,韦朝学看到种植在陡坡上的葡萄有少量挂果,激发了他发动村民种植葡萄的想法。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16户人家共种植了181亩葡萄。
“今年的葡萄挂果率较好,每亩产4000斤不成问题。”韦朝学说,他准备发动村民大力种植,尤其是贫困户,争取在两年内将全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以上。今冬准备种植170亩,目前,正在做栽植前期工作。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四大寨乡按照紫云自治县坚持走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紧紧围绕实现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历史文化型“五型城市”的目标要求,突出“绿色生态美丽、产业旅游融合”这一定位,以“活力小镇·美丽乡村”为主题抓小城镇建设示范带动,着力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生态、环保的小城镇总体要求,在小牛场村规划建设山地特色小城镇。
走进四大寨乡小牛场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小楼房,白墙灰瓦的小楼房中间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干道,干道两边建起了敬老院、卫生院、政务服务中心等,以及在建公租房、学校等,一个麻山小镇在这里崛起。(陆启贤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