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进村 小船靠岸——普定穿洞办深度贫困村通路记   

2019-02-14 00:00:00    来源: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横跨于夜郎湖上游尾端的黄织铁路铁大桥和着雨丝浓雾,沁透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然而在2018年12月以前,这种诗意的美感于普定穿洞街道办景湖村徐家组、陶家组、河边组的村民来说,却是一种通往外界的隔断。因为夜郎湖水的阻隔,多少年来,世居当地的群众要赶一趟集市,到一次县城,甚至孩子每天上学都要靠一艘自制的小船才能实现。交通阻隔,出行困难,产业滞后,群众受穷,导致景湖村成了深度贫困村,全村751户2795 人,贫困人口为255户 908人。徐家组、陶家组、河边组86户村民中贫困人口就占了34户。

  时隔几年,谈起涨水季节渡船过湖接送娃娃上学的日子,徐家组村民徐仍然后怕不已,他对记者说道:“我们每家的船只都是经过海事部门登记过的,一艘船只能坐三人,不能超载。我家有三个孩子,我一次只能带两个,要来回划两趟才行,早晚接送各一次,每天耗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忙像打仗一样。在这种交通状况下,村民的生活出行都成了困难,还谈何发展?”

  山区群众出行难,各级党委政府一直记挂在心。2017年,贵州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在全省迅速打响。由此,一条条通组水泥硬化路犹如人身体里的毛细血管不断伸向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为当地群众带去了脱贫的希望,点燃了致富的梦想,让原本沉寂的乡村渐渐苏醒,驶上了振兴发展的小康路。

  陶家组74岁的陶星辉老人于2018年8月到浙江几个女儿家玩。出村时走的还是泥泞小路,没想到仅隔四个月回家时,进村路就变成了装好蓝色防护栏的水泥大马路。“多年来,我们好不容易种出一点粮食,要渡船拖出去卖,才能换点盐巴钱,大家生活得十分艰难。很多年轻人觉得在家没有发展前途,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娃娃,要出村一趟就更难了。现在的政策太好了,政府出钱为我们了修了这么好的路。可惜我的几个女儿没赶上,否则就不会远嫁浙江了。”老人的一番感叹五味杂陈。

  水泥大路修进了村,路过家门口,年过八旬的张士光老人很是欢喜。只要天气好,她都会拄着拐杖到公路上走走看看。看着家门口的好路,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艰难出行,老人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一把年纪了还能赶上这样的好政策、好年代,儿女们都让我保护好身体,多享受享受。前几天天气好,儿子还开车带我出去游玩了几天呢!”

  “政府为我们修通了水泥路,现在娃娃也上了中学,我可以腾出精力来好好发展产业了。”徐开刚主动告诉记者,他了解到磨芋市场价格很好,年前就试种了600多斤种子,看看村里的土地是否适合种植,如果效果好,今年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景湖村村支书刘勇告诉记者,因交通不便,村里80%的农户都有船只,用于渡船出行和打鱼谋生。去年年底修通了硬化路,出行方便了,娃娃走大路半小时就可到崂山小学上学,村民们也纷纷谋划着发展种植或养殖产业,很多农户家的船只基本上排不上用场了。

  一路穿湖,坎坷变坦途!从景湖村铁大桥进入徐家组、陶家组、河边组三个村民组的“组组通”公路项目其实不到一公里,仅为930米。恰恰就是这最后的“一公里”,让群众前后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车子爬了一山又一山,驶过一村再一村,“枝繁叶茂”的组组通公路将记者一行带到景湖村邻近的茗兴村高寨组。半山遇见开车前往高寨走亲戚的小伙叶祥江,他告诉记者:“以前高寨人出门靠的人挑马驮。由于山高路陡,经常都会听到那家那家的马滚下山了哦,那家那家的东西又翻了哦。现在好了,一条干净的水泥路修到村子里,出门可以开车或者骑摩托车,天晴下雨走起路来都不会脏鞋。好多村民都打算买车子呢。”

  记者从普定县交投公司了解到, 普定县“组组通”公路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截止2018年12月30日,已建成路基工程861.48公里,路面工程735.75公里,完成率86.3%,完成投资约8亿元。实现了全县各乡镇(街道办)30户以上村民组至少通一条水泥硬化路目标。剩余153个项目200公里为产业路正在推进,力争今年4月前完成。

  一路走着,访着,看到的是群众便捷出行的身影,听到的是他们满怀感恩的声音!夜郎湖尾,一艘艘停靠在岸的小船仿佛也在告诉记者,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退出村民们的生活!(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古宇 甘良莹)


(责任编辑:陈婷)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