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伏暑,记者来到关岭自治县上关镇落哨村,“房前屋后,家家户户”的芭蕉种植盛况,让这个内陆山村带着沿海风情。远远望去,芭蕉连片,绿荫满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芭蕉香味。阳光下,村干部和农户们在蕉林中忙着修枝,好让果实长势更好。
2016年以前,落哨村是另一番光景:土地撂荒,人少村空——作为上关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总人口846户402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0.54%。
2016年,“关岭落哨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成立起来,开始谋划产业带动村庄发展的路子。起初选择种核桃和李子,由于技术、气候、管理等制约因素导致尝试失败。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最适合落哨?
落哨村村主任邹斌回忆,为了寻求最佳路径,坝坝会、堂屋会、入户调查走访……请来父老乡亲集思广益,请来县农业局技术员考察。由于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平均海拔80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350天以上,大家一致认定,落哨村适宜种植芭蕉、甘蔗等热带地区农作物。
说起芭蕉,在落哨村也有农户零星在屋旁种植一些,权当景观。落哨村有种植基础,但要把它当成村子脱贫的主力产业,到底能不能行?怀揣着热切的期盼,村里组织干部外出广西调研考察,2016年年底,从广西引进“广本2号”西贡蕉开始推广种植。
三年过去,答案得到了验证:从气候、地形上,芭蕉种植适宜落哨村这个缺水、石漠化严重的村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技术管理上,芭蕉属于粗放管理型,一年只需除草、施肥两次,勤修芽、叶即可;从市场销路看,“广本2号”个小型美、味甜绵实,按照一亩70株进行科学种植,单株产量大约在30-50斤,单价平均在2.0元左右,收益是以前落哨村零星种植的地方品种“牛角蕉”的4倍,经“落哨电子商务示范点”、关岭电商平台售往关岭本地及安顺,反响极好、供不应求。
罗友文是下岩一组村民,以前一家四口收入来源全靠他外出打工。一双手,难养四张嘴。2016,罗友文选择回村,把家里原来种玉米的8余亩地全部种上芭蕉。去年,芭蕉开始挂果、一亩地收入4000元左右。罗友文果断又扩种4亩。
说起这个决定,老罗很得意自己的选择,他笑着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包谷,丰产时一亩地800-1000斤左右,收入就在800-1000元左右,遇到减产的时候一亩才700元不到。如今种芭蕉,产量在逐年递增,12亩芭蕉地收入至少5万元。”儿子高二,女儿在云南就读大学,学费不愁、开支有余,如今,老罗很舒心:“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守着我家这芭蕉地就过上好日子了。”
绿油油的蕉叶、金灿灿的果实,铺垫了落哨村的致富路子。2017年起,落哨村按“以短养长、以矮养高”的思路,集中连片种植400亩生态芭蕉长产业,套种300亩蔬菜短产业。其后,以村合作社400亩芭蕉示范园区为引领,以贫困户为主体,落哨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组织形式,让农户将芭蕉林入股或闲置土地合作社参与发展,实行公司化经营,走“党建引领、合股联营、抱团发展、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全村共发展生态芭蕉种植2200亩,覆盖贫困户357户,按照“127”模式进行分成,即10%用于合作社运作,20%壮大村集体,70%用于农户分红。
几年来,落哨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37户112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54%。剩余贫困人口将于今年年底全部脱贫。借助产业发展,落哨村“三块地”得以盘活,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空壳村”成为历史。
在上关镇,许多村庄和落哨村一样因地制宜、选准产业、脱贫致富。临近的乐安村依托“乐安布依山地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走“村社合一”模式,发展火龙果、生态芭蕉种植各3000余亩,通过“以短养长、以矮养高”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套种西瓜、早熟蔬菜并发展关岭牛养殖等,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党建引领、合股联营、抱团发展、长短结合”的思路,正是上关镇的产业发展秘诀所在。依照这个总体框架,再针对各村实际进行调整,做到“一村一特”。上关镇党委书记龙彬介绍,“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不发展农业就没有更好的路子。目前,上关镇基本形成了关兴高等级公路、210省道产业经济带,形成了以关岭牛、生态芭蕉、火龙果等特色水果为“长”,以蔬菜、养蜂、养猪、养鸡、鸭、鹅等为“短”的“长短结合”扶贫产业格局。”
以种养殖业为主,上关镇交上一份亮眼的产业成绩单:各村因地制宜,现已种植蔬菜16000亩、花椒2000余亩、火龙果2800余亩、芭蕉5000余亩、李子8000余亩、核桃5000余亩,发展“关岭牛”养殖8200余头,建有养殖规模500头以上的“关岭牛”标准化养殖场1个,现存栏336头,建有养殖规模1000头以上的“关岭牛”标准化养殖场保种场1个,现存栏500多头;种植皇竹草、青贮饲料玉米3000余亩;饲养生猪12000余头、羊2300余只、中蜂5000余箱,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打破传统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有效载体,上关镇对发展这把“锁”的内部结构和性能透彻了解,选准“产业钥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把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逐步走上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康庄大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