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自治县奋箕冲村位于本寨镇南部,据史记载,长征期间,红军在分散跳出国民党的包围时,其中右路的大部队兵分四路向镇宁沙子沟挺进,其中三路军途经本寨镇蜂糖寨(今奋箕冲村)、马鞍山寨、岩下村。
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山路
“当年红军路过奋箕冲村时,看到村民们穿得衣服太破烂,拿了5件毛衣赠送给村民。”今年76岁的赵志华说,“现在日子好了,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发展了芋头、食用菌、小黄姜、养蜂产业,家里的土地都入股到合作社,每年都可以分红,不愁吃不愁穿。”
如今的奋箕冲村,已摘掉贫困的帽子。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迈向全面小康,这个高原上的小山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顺的巨大变化。
奋箕冲村的养蜂产业
关于红军的故事,如今依旧在奋箕冲村里流传。
今年76岁的赵志华是奋箕冲村老村支书,从80年代初起,连任了六届村支书,对村里的情况熟悉。
“一个字,就是穷。”赵志华说,一直以来,奋箕冲村山多地少,交通闭塞,严重缺水,望天吃饭,老百姓日子过得艰难。
赵志华小时候听到长辈们讲起红军路过奋箕冲村的事,其中也有与奋箕冲村的“穷”有关的故事。
据赵志华讲述,那时候村里经常闹山匪,红军刚到村里时,大部分人家都跑上山躲起来。只听见红军在山下喊:“乡亲们,不要怕,请你们出来,我们是红军,我们不会伤害穷人和无辜的老百姓。”
村民们看到红军部队经过村庄时秩序井然,没破坏村里任何东西,才相信红军的话,最终都从山上回到村里。当天,有一部分红军住在奋箕冲村拿早组。
“红军不仅没伤害老百姓,看到村民穷,还给村民送东西。”赵志华说,其中有一位叫刘东林的村民,前些日子家里的马被贼人偷走,红军见到刘东林家穷,马是他家唯一的生计来源,就送了一匹白马给刘东林,那匹马一直喂了好多年才老死,刘东林也一直记得红军的情,后来还让他的儿子刘小九当了红军。
奋箕冲村的小黄姜产业
“红军在村里没损害村民任何东西。”当时,村里穷,住的都是茅草房,红军在煮饭时,不小心烧了杨友福家的茅草房,红军没多余的钱赔,拿了三支枪做了赔偿。
“红军临走时,看到村民刘顺福穷,冬天穿的衣服太破烂,送了5件毛衣给他家。”赵志华说,红军当时长征的日子已经很艰难了,经过村里,还时刻想着老百姓的苦难,这些红军的故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但至今都还在村里流传。
奋箕冲村林下养鸡
昔日的奋箕冲村穷,今日的奋箕冲村大变了样。
赵志华做了奋箕冲村六届村支书,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特别是近几年来,村里真的是大变了样,家里喝上了自来水,路修到家门口!”赵志华说,自十八大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村里的水。据赵志华介绍说,奋箕冲村海拔高,房屋大多修在半山腰,一直以来,村民饮水全靠山背后的一口古井,遇到天干季节时,村民们则只好望天喝水。
奋箕冲村硬化道路通到家门口
2007年,借助于一个青岛帮扶项目,给奋箕冲村安装了自来水管,但一直以来由于管理缺失,自来水经常断水,群众生活用水极不方便。
直到2018年,村里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管进行了重新铺设与维修,许多原来未安装自来水管的自然组重新安装了水管,如今,奋箕冲村559户农户,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再说村里的路。赵志华说自己作为村里的老村支书心里感到惭愧,在80年代,村里只有一条唯一的山路,村民们出村全靠人挑马驮,直到2005年,村里组织村民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把原来的山路加宽,修成了“泥马路”,三轮车、拖拉机能勉强通过,即便如此,一到下雨,马路全是泥泞,一到天晴,马路全是灰尘。
奋箕冲村冬荪产业
“如今,村里不仅实现了组组通,还修起了连户路,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2017年,村里享受到国家“组组通”政策,以前的马路全部实施了“硬化工程”,去年底,奋箕冲村继续实施“连户路”工程,村里交通条件彻底得到改善。
8月29日,记者在奋箕冲村走访时看到,如今村里不仅硬化道路四通八达,许多村民家门口还摆放着小汽车。
“现在家里老大、老二都买起了小汽车,每次回家,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比以前方便多了。”赵志华笑着告诉记者说。
奋箕冲村冬荪生产车间的烘干机器
“交通条件的改善,给奋箕冲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奋箕冲村村主任刘永洪说,村里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并于2018年摘掉多年的“贫困帽”。
在刘永洪的带领下,走进本寨镇奋箕冲村冬荪培育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中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土鸡自得其乐竞相啄食,一行行冬荪排列整齐,构成一幅幅鸡鸣鹅曲豚啄人乐的林下生态养殖画面。
在以前,奋箕冲村的村民靠贫瘠的土地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村们世世代代在贫瘠的山地耕作,百姓日子没变好起来,反而成为本寨镇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总人口559户23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779人。
近年来,随着村里的交通条件改善,在本寨镇政府的支持下,奋箕冲村成立了奋机兴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士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发展产业,主打“龙头公司+村党支部+村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冬荪种植522亩。
奋箕冲村村民在生产车间加工冬荪菌包
在离冬荪培育基地不远的是奋箕冲村冬荪加工厂,走进其中一个生产车间,几位村民正在进行菌包生产。
“将来村里培育的冬荪将全部在这里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刘永洪说,村里正在打造集冬荪培育与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把冬荪产业做大做强,在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
离冬荪基地不远的生态养蜂项目,是奋箕冲村的又一个产业。
“你看,蜜蜂都酿蜂蜜了,很快就可以投产了。”村支书王成志打开一个蜂箱笑着告诉记者说。
今年初,奋箕冲村以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中蜂土蜜蜂养殖项目,共投入13.48万,养殖169箱,覆盖未脱贫户15户28人。
奋箕冲村芋头产业
芋头是奋箕冲村的主打产业,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尽快脱贫奔小康,由镇党委、政府主导,村合作社实施种植芋头245亩。
“我把自家土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发展产业,每年可收取土地流转费,我在合作社打工,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同时还可以领取合作社的分红,比在外面打工划算多了!”说起入股合作社的事,潘兴秀一脸笑意。
“这些年,村里扶贫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大家的口袋更鼓了。”奋箕冲村驻村干部李名言感慨介绍,近年来,为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该村还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牛、养猪,种植生姜、茶叶和精品蔬菜等扶贫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多元化高效发展的新路子,农民未来的生活,更有奔头了。(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朱平黎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