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顶云街道办:传承“顶云精神”,推动“扶贫车轮”

2019-09-10 18:10:23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高智

  40年前,顶云公社陶家寨、秧井、八角岩等16个生产队在全国率先实行定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先河。40年后,顶云街道党工委带领全办11个村级党组织,秉承“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顶云精神”,推动扶贫车轮,改变了“水桶肩上挑、油灯发微光、出门两脚泥、一心盼小康”的顶云旧貌。全办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158户10558人下降至434户1827人。

  选优配强扶贫“主力军”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为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基层攻坚力量,顶云街道党工委选派优秀党员干部赴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书记,为村级发展“掌好船舵、把准航向”,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干部队伍,组建起了一个“一心为群众”的支部,一支“一心战贫困”的队伍。

  顶云街道办谷新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776户3461人。人口数量多,耕地面积少,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仅靠这0.4亩种着玉米的土地要想脱贫致富可谓是“天方夜谭”。要想脱贫需要发展,要想致富更需要发展,可村里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群众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其他村都是“一呼百应”,可谷新确是“百呼而无一应”。为扭转僵局,顶云街道办选优配强村委班子,通过多次走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将村里有名的“实干家”章有文吸纳进来。为了让群众对村干部重拾信心,章有文与其他村干部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勤走访,话家常,解困难,渐渐地干群之间的信任“桥梁”得到重新的架构。。

  章有文深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2017年以前,谷新村是无产业、无基础、无经济的“三无村”,要想发展产业,基础设施是首要关卡,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涉及到群众的自身利益,群众矛盾再次暴露,有群众甚至说:“谁敢挖我家地皮,我就挖他肚皮。”为了打消群众顾虑,章有文率先垂范,挖掘机机第一个开进了的便是他家地里,接着是他岳父母家的地……现在,全村串户路、庭院硬化已完成了100%,到处都是亮堂的硬化路,硬化路两旁的地里都是为村合作社务工的群众。

  为了发展、为了脱贫、为了致富,一年来,谷新村大大小小的群众会开了200余次,200亩蔬菜基地、400亩辣椒、500亩构树,即将实施的200头生猪养殖场、40亩水产与饲料加工厂,谷新村从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增长到现在人均纯收入4700元,贫困发生率从52.9%下降至8.09%。

  为带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顶云街道党工委多次开展专题研讨、考察,选派了41名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一批批“新鲜血液”的注入,配强扶贫“主力军”力量,全面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带领群众种好“产业地”

  顶云街道办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持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村制宜发展村级产业,切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陈学权是顶云街道办包包村村民,提到村里发展产业为他带来的实惠,他总会兴奋地说:“我去年一年干到头(种玉米),不算肥料、种子的钱才挣得1200元。现在是一样不用干,光是土地流转费每年就可以得1100元,我还可以到合作社去务工,产业有效益还能够分红。”

  同陈学权感触一样深的还有角寨村村民潘全义,他原本常年在外务工,可妻子罗妹饶的哮喘病病情反复,潘全义就回到角寨村一边照顾妻子,一边种些玉米,虽然勤奋肯干,但传统种植是“看天吃饭”,遇到收成不好或是市场价格低时,连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负担不起,生活十分清苦;而如今的潘全义在该村的“食用菌”基地负责管理,每月工资2100元,妻子也时常在基地打些零工,每月也能赚1500元,一家人算下来每年能有40000元左右的进账,村里的产业发展彻底改变了他家中的贫困状况。

  据了解,顶云街道办通过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减调玉米种植总面积达8000余亩,种植温克提子、红心猕猴桃、青枣、绿宝石梨、黄金梨等精品水果3500亩,种植大葱、辣椒、生姜、蔬菜及牧草2000亩,杂交构树种植1000亩,发展蔬菜、食用菌高效农业大棚72个,刺梨种植1500亩。产业发展有效解决群众务工、产业分红、土地流转,带动贫困群众1725户8676人脱贫增收,产业项目覆盖农户5986户25651人,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同时深入践行“塘约经验”,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树立抱团发展、凝聚力量、产兴业旺理念,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10个,创办“关岭牛”养殖合作社19个,目前存栏牛达2400余头;并积极用好“五户联保”政策,成功带动86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50户)脱贫增收。

  合力攻坚建好“干群桥”

  群众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是检验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试金石”和“硬指标”。顶云街道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各村(社区)通过全面排查走访、召开院坝会、群众会、党员大会,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因村因寨情况推荐选拔出有公心、有热心、有能力的退休干部、老党员、退伍军人和村里有威望的乡贤寨老及贫困群众代表等63人组建了10个“扶贫顾问团”,深入群众收集村情民意,向群众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同时监督村支两委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及时将村级工作开展情况及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进度告知群众,真真正正为群众解决难题。

  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领群众摆脱贫困,2017年9月,顶云战区成立,各村“作战所”成立,彰显了顶云誓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2018年10月,办事处下派40%的干部作为网格员驻扎最前线,进一步充实了“作战所”的力量,各“作战所”指挥长由街道办事处班子成员(部分村由县直部门下派同志)担任,增强了村级各项工作的决策能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顶云街道办麻龙村上寨组的贫困群众龙学文,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只有其一人独自居住,驻村帮扶干部、网格员走访开展工作时,发现龙学文家大门紧闭,敲门也无人应答,通过网格员对各家各户情况的了解,龙学文该时间点并不会外出,于是便向左邻右舍了解情况,邻居也并没有看见龙学文出门,为避免龙学文在家中发生意外,帮扶干部张才高与邹大明从窗户打开门后进入家中,发现龙学文卧床不起,询问后得知龙学文近日在家摔倒受伤后便一直卧床。得知情况后,帮扶干部立即联系顶云卫生院医生上门进行诊治。

  通过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及网格工作的有效开展,群众困难得到第一时间解决,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在干群间搭建起了“干群连心桥”,形成“干群一心,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昔日顶云从吃不饱饭的“穷则思变”,率先在全国走出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道路,“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顶云经验”早已深深融进了每个顶云人滚烫的血液中,历经40年毫不褪色,激励着顶云人更加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和步伐。(黄霞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