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农民”强基础】——平坝高田村学懂做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系列报道之二

2019-10-16 00:08:24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范成荣 伍水清 陈斌

  国庆过后,高田村蔬菜基地里又开始了忙碌……
  “我在基地里面翻地,你们沿着水泥机耕道一直下来就是。”打电话给王家贤时,“突 、突、突”的机械操作声从手机里隐隐传来。按照王家贤的指引,记者来到了机耕道纵横分布的安顺高标准蔬菜基地,十多个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村民正在忙着翻地 、下种、覆膜!
  王家贤今年25岁,是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村民,作为安顺高标准蔬菜基地的专业农机手,这几天,王家贤和村里的十多个农机手甚是忙碌,刚收完豇豆,他马上开动机器翻地为基地接着种大蒜、莴笋做好准备。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都是种蔬菜,不一样的收获,前后真的是不一样……”忙着开动机器的王家贤高兴的说道。


通过接受培训,成为新时代农民的高田村民掀起产业发展热潮
不懂技术,难致富


  “两个月前,这片地都种满了豇豆,上百人在地里摘豇豆,每天至少3000斤往外省拉……”在蔬菜基地里,记者打断了忙着给刚种下去的大蒜覆膜的村民陈久信,他谈起蔬菜基地丰收的情况时一脸欣喜,以前我也种蔬菜,但是卖的场面哪里会像现在这样红火哟!有老板来收就卖得出去,没人来收我就等赶场天自己拿到平坝去卖,卖不完就全部烂在地里。
如今高田村已建成高标准蔬菜示范区
  说起过去自家土地的用途、产出和产品销售,40来岁的陈久信只有摇头苦笑。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90后新农民王家贤,在成为蔬菜基地农机手和高田村新型职业农民之前,王家贤一家就一直在那几亩薄田里种土豆、烤烟和蔬菜,但苦于不懂技术和对接不了市场,均以失败告终。
  “那时侯不懂得种植技术,只能按照传统种植方法来种植传统作物,也不知道土地轮作能提高产量,也不知道利用机械化来提高效率,更没有稳定的市场,栽出来的蔬菜有人来收还好,没人收就烂在地里……几年下来基本上是都亏本的。”
  高田村是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种植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70%以上,但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们。
  谈起高田村过去农户们的农业生产情况,从1994年起开始担任村支书的朱高学最有发言权。他介绍,高田村这些年,农户们种植习惯落后,生产缺技术、销售无渠道……导致农民收入没有保障,无法实现致富。

农户从单打独斗变为连片化规模种植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农户们长时间的单打独斗造成了高田村农田水利设施简陋、老化和失修, 相应造成了农田缺水、干旱、甚至荒芜。即使农民付出了艰辛劳动,发展了一定的产业,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种出来的农产品也难以有稳定的销路。
  例如高田村传统蔬菜的销售,主要靠农户自己在县内市场零星销售,流通方式简单,效益不明显,缺乏竞争力,农产品价格就不可能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就必然受到影响。
解放思想,有奔头
  如何摆脱传统种植模式,让村民们放弃单打独斗,在现有土地上要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带领群众释放土地潜能发展高效农业产业,是朱高学多年来带领乡亲们一直在探索的事情,但农民种养习惯落后,生产素质低下一直困扰着朱高学。
  基于此,朱高学积极组织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以示范带头的方法实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目的。

高田村蔬菜种植为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2016年,高田村在朱高学的带领下发展村集体产业,短短几年时间,高田村就发展了以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为代表的八大产业,为带动农户摆脱传统种植习惯,为高田村全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三年发展,高田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全村大部分土地的利用效率依旧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依然没有得到提高。
  2018年11月,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指导下,规划建设了平坝区天龙镇为核心区的安顺高标准蔬菜示范区。蔬菜示范核心区建在高田村,给高田村向土地要效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来了重要政策契机。

蔬菜种植为村民们带来良好收益
  2月8日,大年初四,趁着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机会,高田村组织召开了全村3000多人的动员大会,为发展规模产业统一思想。在正式流转土地前,村里带着村民们到塘约村、大坝村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先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成功模式,试着从思想观念上改变村民。
  自家土地要入股给基地发展蔬菜产业!陈久信担心没事干,他三天两头跑到村委会去问,“我只会种地,没有土地了,我还能干什么?”朱高学通过算清经济账、成本账与收入帐的方式,不厌其烦的跟他解释全村通过入股的形式和公司合作所带来的好处。
  “遇到难动员的农户,我至少要上门10次,人心都是肉长的,去的次数多了,村民也就慢慢能够理解和支持了。”遇到不配合的群众,朱高学带领村里的干部主动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工作做通为止。
  从今年2月10日起,不到二十天时间,高田村坝区的1205块地挖掉了田坎,平掉9000多米地埂,整合了成片土地1475亩,有力的支持了高标准蔬菜基地的建设工作。
  “老百姓思想转变后,工作就好推动了,高田村的产业就有希望实现大发展!”朱高学对高田产业发展的未来,充满自信。
技术培训,强基础
  与其在传统种植上与土地“较劲”,还不如抓住高标准蔬菜基地建在自家门口的机会。脑袋来了个急转弯的陈久信,心里开始活泛了,开始主动学习,积极参加每一期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为农民群众进行蔬菜种植培训
  对和陈久信一样的高田农民来说,今年6月9日是个“好日子”。那天,村里专门请了农艺师余永超前来传授辣椒植保和推广技术,村委会60人的会议室一下坐进80多位即将成为蔬菜基地产业工人的农民,来迟的站在走廊上“隔窗聆听”。课后,专家把“专家联系卡”贴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授课教师姓名、职务、专业领域和电话号码一目了然。陈久信说:“种辣椒还有这么多讲究,那天真是学到了实际的东西。”
  过去遇到的困难和现在的发展形式,也倒逼着王家贤思想换位和主动学习。“只有积极适应形式,转变思想,尽早学会一门可以傍身的专业技术才是长久之计。”在今年5月14日举办的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劳务用工培训班上,王家贤通过农用机械驾驶技术测试,正式结业成为一名专业的农机手。
对蔬菜种植的行间距进行技术培训
  “多措并举培训农民,将产业革命作为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熔炉’,着力培养一批示范带动产业革命的能手、行家,算清经济账、成本账和收入账,引导群众转变种植方式,是牢牢把握全省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朱高学介绍,确定高田村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以后,培训农民就成为了高田村最为迫切的工作,农民思想的转变是第一步,但要真正融入到产业革命的大潮中去,还得要实实在在的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让村民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家里手。
  一时间,学习技术成为高田村的常态。村民们积极争取到省内外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的每一次机会;主动参加省里、市里、区里的农业专家、农业工作者到村里、到地里的现场教学;村里还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邀请远近闻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农教授”到村里对农民们进行“传帮带”……

对选种进行技术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全无法想象,一块地一年能够轮种三到四种不同品种蔬菜,最大化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土地覆膜能够涵养水分;叶菜移栽比撒种产量更高……”陈久信回忆起今年3月参加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杨珍上课时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时仍然发出这样的赞叹!
  懂技术了,有市场了,日子就有盼头了……和王家贤、陈久信一样,靠观念更新、靠技术傍身、靠科技种地,成为新时代农民,高田村的农民们一个接个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为高田村的产业实现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伍水清 陈斌)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