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通组公路串联起村村寨寨,连串户路、机耕道连接起了家家户户。自来水方便了农户的生活,宽带沟通了群众与外面的世界,太阳能路灯映照下村民的笑脸在夜晚也能美丽绽放,这是如今普定县猫洞乡的崭新面貌。
然而几年前的猫洞乡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猫洞乡通村道路
交通闭塞、路不好,有一点好的水果都无法运出去卖。走在大段大段的泥土路上,光鲜亮丽的皮鞋也成了“泥胶鞋”,坑坑洼洼的羊肠小径,任你大货车还是小汽车,都不如牛拉板车,要是再赶上暴雨时节,全村到处都是湿滑的“溜冰场”……这样的场景是猫洞乡团结村在2014年被纳入深度贫困村时的真实模样。
团结村2014年确定的贫困人口有302户1029人,贫困发生率为35.04% ,17个村民组七零八落的分布,条条泥泞小路成了团结村交通脉络中的绝对主力。
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曾给这个贫困小村再来了无尽的苦楚,卡住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脖子”。
而这样的情况,不止在团结村,在整个猫洞乡都是普遍存在。“从前到乡上办事要靠走,吃水要靠背,坡陡草深,太阳天灰大,下雨天路滑,喝点小酒晚归就黑灯瞎火,摸爬滚打,干活不方便,看病也不方便。”猫洞乡吉祥村村民杨祥珍无奈的告诉记者。
如何改变猫洞乡基础设施条件差的现状?
5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深入推进,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猫洞乡党委政府研究政策,抓住机遇,走遍乡里交通困难的村寨,深入村民组听意见,听呼声,积极争取资金倾斜,合理安排轻重缓急,紧盯施工质量,稳步推进各个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猫洞乡通村道路
要在崎岖大山间修通一条条道路到底有多难?在记者的实际走访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个个交通警告标志。在团结村一段不足3公里的道路上,大约每隔50米,就树立着一个、甚至两个交通警告标志、连续弯路标志、下陡坡标志。建成的路尚且如此陡、急,如果没有这条路,依靠以前狭小、崎岖的山路,可想而知村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会多么的不便。
如今,水泥沟渠四平八稳,白皙的水泥路网全面铺开,高档的太阳能路灯在村主干道上扎根……
“现在没有断头路,顺着公路就能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村里建新房,再也不用担心水泥、砖头无法运进来,不仅通村、通组公路硬化,连串户路、庭院、机耕道都硬化了,交通方便了,以前两个小时的路现在半个小时就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是最真实的反映,是对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褒奖。
团结村通村路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团结村基本实现了村民组水泥道路全覆盖,上百盏路灯分布在村内主干道沿线,自来水实现户户通,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而这样的改变在猫洞乡的各个角落都在实实在在的发生着。近年来,猫洞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事业,实施组组通项目,投资7049.76万元,实现30户以上组组通全覆盖,建设里程58.78公里;投资1283.9164万元,实施连户路硬化246907平方米;投资504.09万元,实施庭院硬化112020平方米;投资812.78万元,建设机耕道建设项目共实26.72公里;着力有效解决广大群众出行难问题……
如今,一条条新建成的水泥路就像新型的“输血管道”一样,把知识、技术、观念带进了猫洞乡的每一个村寨。同时,也把村民的劳动成果向外输出,无论养牛养羊还是种植农作物,大家都劳有所得,幸福感、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团结村百姓喜谈乡村变化
据悉,下一步,猫洞乡党委政府将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让农村跟得上发展、留得住乡愁、遇得见未来。(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陈婷婷 实习记者 王小欢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