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致富的“筑路人”——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村支书朱高学的故事之二

2019-12-15 23:46:22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年薪30万、资产近千万的“煤老板”朱高学,在家乡群众的期盼下,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24年前选择回到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原竹林村)担任村支书,为了完善家乡的各项基础设施,他自掏腰包,往这个穷山村投进了上百万元,他是村民致富的“筑路人”。


朱高学(左一)查看村里蔬菜产业

  连通“幸福电”

  一些生意场上的朋友很难理解朱高学的选择:“以前做生意,看他精明强干,怎么突然又放弃了?”

  要论做生意,朱高学的确不赖。

  1992年,朱高学办起了私人煤厂,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下,煤炭市场日益强盛,朱高学的煤厂产值节节攀升,经过几年的打拼,他走上了财富务自由,成了一个资产近千万的老板。

57382A5E-D544-4B5B-93AB-B9D84C0696D8_IMAGE_3_LOW_0

在朱高学的带领下,如今的高田村道路畅通、产业兴旺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朱高学说,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让乡亲们也像他一样过上好日子,是他应乡亲们期盼回村当村支书的初衷。

  “电来了,灯亮了,亮了……”20多年前的那个晚上,竹林村家家户户的灯亮了起来,村民发出欢呼声。这是竹林村全体村民首次用上电,多亏了刚上任的村支书朱高学。

  “以前竹林村半个村通电,半个村没通电,在村里全部拉通电线的那一刻,没通电的村民,都等着通电不睡觉,一通电全场沸腾”村民陈兴斗兴奋地说。

  “高田村原属一类贫困村,出门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很多人家穷得叮当响。”过去的高田村,经济发展滞后,群众在温饱线上挣扎,基础设施极其薄弱。


朱高学(中)在村委办公室组织村干部开会,积极解决村里面以及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1995年,朱高学村支书上任的那一年,国家虽然把电线拉到了村口,许多农户由于没有钱购买连通自家房屋的电线,村里有一半人家里未能通上电。

  “每到夜里,一半人家里亮着光明的电灯,一半人却还要继续点着煤油灯过活,我作为新当选的村支书,心里看着真不是滋味。”朱高学在上任村支书不久,就想方设法帮助全村人都能用上电。

  为此,朱高学首先找到供电部门寻找帮助,得到的回复与村里面临的情况一样,电线只能拉到村口,农户自家的电线需自己解决。

  “许多农户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多余的钱买电线,稍微有点钱的农户家里早通电了,剩余的都是家境最困难的。”朱高学回忆说,那时,他每走到一户农户家询问,得到的回答都说没钱。

  “千金易得、信任难买”帮助全村人都能用上电,是朱高学对村民的承诺,为了这句承诺,他一次性自掏腰包48000元,买来了电线,帮助全村人都用上了电灯。

  通电后,村里陆陆续续有了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等电器。农民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舒适、便捷。

  修起“致富路”

  2013年竹林村与高院村合并成高田村,众望所归,朱高学放弃马么坡矿业集团年薪36万,再次担任高田村村支书,为了这份信任,朱高学当场承诺:为村里修一条通村公路。就在人们将信将疑的时候,几个月后,修路的挖掘机就开进了村子。

  和中国许多贫穷落后的农村一样,修一条好路,是高田村几代人的梦想。这个村子所处的位置地形特殊,虽然离高速路口不到10公里,但村里一直没有一条连通大路的宽敞大道。因为大车开不进来,曾有村民的蔬菜烂在了菜地里。


路通了,高田村的蔬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几年前,我在村里承包12亩地种植蔬菜,由于道路窄,蔬菜运不出去,全部烂在地头。”陈久信以前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说起过去种菜的经历,他直摇头,种了四年蔬菜,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5万元。

  “因为穷,这里农产品运不出,投资者望而却步;因为穷,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高田村老党员朱炳贵说。

  为了帮村里修一条通村公路,朱高学找到县里交通部门,争取来了“乡乡通”项目。

  在修路要占地、拆房的时候,朱高学都一一出面,帮助化解矛盾,修路时,几乎没遇到阻力。

  “在修路时,朱高雪帮了村里的大忙。”据朱炳贵回忆说,当时项目组能提供的修路资金只能修4.4公里,要修通村里连通大路的道路还差2.2公里,短缺的120万元资金,需村里自行解决。

  千方百计才争取来的修路项目,资金链告急,朱高学只好东拼西凑四处筹资,最后他通过项目争取、生意上的朋友帮忙、自己再填补一部分,最终凑齐了120万元,修完了这条路。


朱高学(左一)为村里种植能手颁奖

  路通了,产业兴,如今的高田村变身产业聚集地。全村已发展高标准蔬菜、生态鸡、中药材、生态鱼庄、水产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茶叶等八大产业,特别是核心区位于高田村的平坝区高标准蔬菜基地,种出的蔬菜已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搭起“连心桥”

  1995年,朱高学回到家乡担任村支书时,村委穷得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过去竹林村的村委办公场所,是租用村里小学的闲置房间,整个村委办公室面积不到15平米,这让他感触很深。

  为了建设好村委办公场所,朱高学一次性自掏腰包74800元,建成了新的村委办公场所。

  竹林村,依山傍水,每年一到涨水季节,村口的大河都要涨洪水,把过河的石墩淹没,全村人过不了河,生产生活都成了问题。

  为修一座桥,村里向村委反映了无数次,因为没钱,桥一直未能修成功,许多村民甚至对村委为民办事的能力产生怀疑。


朱高学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桥,一定要修成功。”因为没有钱修桥,朱高学在村里集资了一部分,其余的他自掏腰包补上,并号召村民投工投劳,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多年未能修好的桥,在朱高学的组织下,终于得以修成。

  “有了桥,咱们村以后一定能大兴大贵。”据高田村村委委员陈兴斗介绍,当时村里的老人为桥起了一个名字,叫“大兴桥”。

  桥修好了,人心也齐了。村民看到了以朱高学为首的新一届村委班子的办事能力,干事兴业的精气神更足了。

  “这座桥连通了村委干部与老百姓的心。”朱高学回忆说,自桥修好后,村委干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朱高学不仅自掏腰包为村里干实事,还兑现了“自己不从村里拿一分钱”的承诺。从1995年至2003年期间,他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

  2004年至今,虽然每个月他如期在工资单上签字领取工资,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为贫困村民缴纳医保,为村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发奖学金。

  谈到朱高学为村里办的事实,陈兴斗说:“24年来,朱支书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高田村完善基础设施、谋产业发展路子,他是村民致富的‘筑路人’”。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伍水清  陈斌)


责任编辑:陈婷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