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基层】从无到有,山村产业喜飞跃——紫云自治县纳磨村产业发展蹲点报道

2020-06-29 20:23:5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我在村里的蛋鸡养殖场工作,每个月有2800元的收入,比种苞谷强多了。”

  “村子的蛋鸡养得好,前个月才给我们分了红。”

  “原先村子是没产业没发展的‘空壳村’,现在可不一样了,几乎天天都有鸡蛋运出去销售。”

  …………

  在紫云自治县纳磨村,一说起村里的蛋鸡产业,干群都会竖起大拇指,道上一句“好得很”;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一年前该村还处于无产业、无发展、无集体经济的“三无村”,而这短短一年时间,由于脱贫攻坚力量的持续下沉,村里来了一支能干事、干实事的前沿作战队,让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村子焕发新生。

 

初来乍到寻目标

纳磨村蛋鸡养殖场

  “大伙刚来驻村时,立马就把全村走了一个遍,这一实地调研,我们都傻了眼。”县生态移民局驻纳磨村第一书记鲍吉祥回忆起去年初到村子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村子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局限性大,可耕种土地人均不足1亩,好田好地仅有8亩;贫困人口多,全村669户3041人的总人口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61户207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8%;村合作社无产业,干群发展无动力……

微信图片_20200630103627

当地贫困户正在蛋鸡养殖场工作

  “这段时间的调研结果大家心里都清楚,纳磨村要想脱贫,产业发展就必须搞起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我们要出谋划策、全力以赴。”经过一番实地调研后,前沿作战队当即召开碰头会,会上鲍吉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队员们倍感肩上的重担与心中的责任。

  经过大伙集思广益的探讨,结合纳磨村的实际情况,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养殖上,然而养殖类别大、种类多,具体养什么、怎么养成为了前沿作战队遇到的新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鲍吉祥带领驻村队伍到周边县区考察,到县内养殖业发展得好的村子借鉴,最终找到了合适纳磨村的发展方向,发展蛋鸡养殖产业。


攻坚克难兴产业

纳磨村养殖的蛋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鲍吉祥深深明白,纳磨村要想把蛋鸡产业做好做大,离不开扶贫资金的注入和整个产业链的开拓。

  在发展资金上,申报扶贫项目后获得县里匹配的财政扶贫资金320万元;同时,按照“721”利益联结模式,将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利益连接起来,广而告之地做好村里产业发展的宣传动员工作,让村民们都明白村里的产业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有了发展资金与群众支持,前沿作战队与村干部们干劲十足,找合作公司,选项目地点,寻销售渠道,大伙忙得不亦乐乎。

  “村里平整的土地少,我们走遍了全村,仅有一处适合建设蛋鸡养殖场,但又是与邻村的接壤之处。要想搞产业,就得占用对方的土地。”鲍吉祥告诉记者,为了村里的产业能顺利落地,前沿作战队积极协调,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顺利流转邻村土地。

当地贫困户正在搬运饲料

  项目地选择成功,产业道又加紧扩建。鲍吉祥说,道路不扩建,货车就上不来,运鸡苗、饲料、鸡蛋就成问题。为了加紧养殖场与产业路的建设进度,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们只能骑着摩托车到工地,常常因为修路地滑,摔得满腿是伤。

  蛋鸡养殖场建设如火如荼,鲍吉祥又带领队员们将工作重心放在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此前的实地调研与考察,我们选择与贵州康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向该公司购买鸡苗、药品、疫苗,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和后期服务。”鲍吉祥说道。

  正是这种干事创业有担当的精神,纳磨村从2019年8月开始建设,当年10月第一批5000羽蛋鸡成功运到养殖场,正式投入养殖;12月份再次购进2万羽。

  如今,纳磨村蛋鸡养殖场产蛋率达90%以上,平均日产达2万枚鸡蛋。


成绩喜人民增收

蛋鸡养殖场所产的新鲜鸡蛋

  养殖场刚投入生产,鲍吉祥就千方百计打通产销渠道。他说,鸡蛋产了出来,心里既高兴又忐忑,要是卖不出去,之前的努力都是白费。

  前沿作战队首先依托省级帮扶单位中国航发贵阳研究所解决部分鸡蛋,又打通县内“校农结合”渠道。可是,光靠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不能完全解决销售问题。为此,驻村干部和村干部铆足劲扑在开拓市场上。

  鲍吉祥为了打通县内市场,厚着脸皮跑部门,走单位,拓市场,只要一抓住机会,就想方设法销售鸡蛋;村支书韦尚恒天天打电话给外省的朋友,将6万枚鸡蛋卖到了广西;村主任卢兴红拉着鸡蛋销售给镇宁的好兄弟……

  一车车鸡蛋从这个偏远山村销往四面八方,承载着乡村产业发展的希望,也倾注了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们的心血。“目前养殖场销路趋于稳定,大伙的努力总算没白费。”

       纳磨村产业发展为小山村注入了新活力,让老百姓提升了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扶贫产业支撑,农民有效增收

  今年4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每户分红600元,不少贫困群众手里拿着这份“沉甸甸”的红金,心里充满激动和感动。“截止今年4月份,蛋鸡养殖场收益达41万元左右,其中的16.26万元用于产业分红,剩余部分作为产业的后续发展资金。”鲍吉祥说道。

  除了产业发展的红金,养殖场还提供了8个稳定就业,让村里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了“上班族”。“我从去年10月份就到养殖场工作了,每月固定工资2800元,加上搬运饲料和鸡蛋的搬运费,一个月干下来有3000多哩。”老实厚道的卢应兴笑着告诉记者,新工作迎来了新生活,如今一年有近4万元的收入,比当初种几分地的苞谷强了不知多少。

  要说变化,脱贫户陆小根最是深有体会,因为之前在家养过鸡,有一定的土方法,在养殖场建好后就被作为技术人员进行培养,不仅专程到合作公司进行培训,还有养殖专家到村进行现场指导;平日里他自己主动学习养殖技术,阅读养殖书籍,还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远程咨询。现在,养殖场的蛋鸡有些小毛病,他都能手到擒来。“到养殖场来工作,不仅学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养殖技术,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多谢驻村干部们的帮扶帮助。”满怀感激的陆小根说,以后要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份深情厚谊。

  产业发展为小山村注入了新活力,让老百姓提升了内生动力,通过土地有租金,产业有红金与务工有薪金的多渠道、多方式增收,真正实现了扶贫产业支撑,农民有效增收。(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顾宇 编审 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