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一山又一山,路旁终于渐渐有了稍微成块的梯地,地里烤烟长出肥厚的叶片;有了水田,田里秧苗已转青。这些迹象表明,离人家户、离村寨不远了。
位于大山深处的猫营镇新院村,山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是典型“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石山区,全村总人口347户15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4户662人。贫困,曾经一直是新院村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新院村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反贫困斗争。截至目前,全村已脱贫154户569人,未脱贫户只余30户93人,贫困发生率从37.06 %下降至5.14 %。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新院村,群山之间,一幅战贫困、奔小康的壮阔图景,应接不暇。
新院村养蜂产业,目前该村养殖中蜂100箱。
干部下沉 真抓实干齐攻坚
“奋力冲刺90天 坚决打赢歼灭战。”在决战脱贫攻坚总攻的冲锋号令下,下沉到新院村各村一线参与大作战的脱贫攻坚作战队队员吃住在村,积极开展大督查、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全面补齐短板弱项。
猫营镇镇长刘大龙下沉到新院村担任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在村委办公室里,他正忙着指导村民销售新一批出栏的生态鸡,同时对进一步规范村里的养殖产业作提示。
新院村养鸡场
新院村脱贫成色如何?刘大龙胸有成竹:从去年7月起,由市人大领导包干帮扶新院村,指导理清了脱贫攻坚思路,硬化了余下的通组道路,帮助发展养殖业,壮大集体经济,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补齐短板,干部群众干劲更足了。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队伍。针对新院村之前村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的问题,2019年,新选举年轻退伍军人杨光照担任村支书,知识青年于以伦担任村主任,村支两委中党员文化程度和致富能人比例提高,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同时,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要求,大力加强脱贫一线干部队伍建设。2019年7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在原来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干部力量下沉,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市级下派驻村第一书记1名,驻村干部2名,县级下派驻村干部3人,镇级下派干部2名,村支两委3人,实现驻村帮扶扎实,党员干部帮扶困难群众“全覆盖”。
补齐短板 完善设施强保障
“‘大龙’开‘小车’”,成新院村“新景”。干部群众形容身材高大的刘大龙镇长整天开着一辆小型电动车,在村里转来转去,身高和车身反差太大。
刘大龙说,新院村山高路陡,位置偏远,道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极大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进村路、通组路硬化了,但遇到会车,还是小型车方便,尤其是进寨子到农户家更方便,为此,他特意又买了这辆“工作小车”。
“我们刚来的时候,去走访群众,许多村民小组只通毛路,甚至部分地方连毛路都没有,每天走访的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从紫云自治县应急管理局下派到新院村驻村的帮扶干部阮华松说。
“以前要到山下面的狗场去赶场,只能走路,‘两头黑’,天不亮就出门,回到家天已黑,养头猪也根本运不出去,只能在村里卖,根本卖不上好价钱,大家干穷。”新院村新院组村民于培贤感受太深。
要带领群众致富,重点解决先修路。
贫困户家中的明白卡
在市人大帮助下,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发动村民共同努力,打开山门先修路。截至目前,全村整合资金约730万元,其中市人大协调解决20万元,完成通村组道路建设8条,长40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同时,投入资金约41万元,其中市人大协调解决10万元,完成连户路、庭院硬化346户7300㎡,连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如今不仅车子通进了家门口,连农机车也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生产生活方便多了。”于培贤说,因为村里道路的畅通,他家里今年置办了新耕整机。
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路通了,接着就是水。
实施全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共投入约58万元,修建蓄水池22个,彻底解决全村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在医疗保障方面,投入约15万元建设村卫生室1个,医疗配备设备齐全,群众就近就医方便。
实现亮化工程,所有村实现农网改造,全部通电,同时投入约27万元资金,在9个村民组,完成安装路灯210余盏。
“路通了,水清了,灯亮了,看病也方便了,在别处听起来很普通寻常的生活,在我们这里就是确实多年期盼的愿望。对了!还有那个光纤、4G网,现在在村里手机信号满满的!”于培贤激动地说。
转变思路 产业发展幸福来
割菌草、进牛圈、喂牛......在新院村肉牛养殖场,喂牛是段廷红与妻子今年来最重要的事情。
受新冠疫情影响,段廷红未能如期前往浙江打工,在家门口成为养殖场的饲养工人,每月固定工资3000元。
新院村村民自发养殖的山羊产业
“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靠养牛赚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以前没有这样想过,只想到往外面跑。”
一直以来,靠着在省外漂泊打工养家糊口的段廷红,缘何在家门过上“没想过“的日子?
答案是一场席卷贵州、如火如荼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
去年,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强音传进新院村的大山深处。村支两委整合产业帮扶资金,投入150万元建设了1个养牛场。
“去年买进75头,育肥后卖了10头,现存栏65头。”村主任于以伦还是这个养牛场的主要投资者,他介绍,“新院村养牛场覆盖贫困户50户,前三年每户农户可分别获得600、650、700元的固定分红。”
新院村养牛产业,目前该养牛场存栏肉牛65头。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肉牛养殖产业的带动下,新院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原来的种植玉米的坡地,大部分改种经济价值高菌草,作为饲养牛的青贮饲料。
“地还是那片地,调整结构种植菌草后,实现了集约化利用,土地的使用价值明显提高。”安顺黄铺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胡志下沉到的新院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副队长,他说,村里的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后,如何带领群众转变陈旧观念发展致富产业,成为他们驻村帮扶工作的重点。
如今,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正在新院村徐徐展开。
新院村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加饮水安全”目标任务,按照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的要求,精准项目到户。除了养牛产业,目前新院村还发展的林下蜂100箱,建设3个养鸡场、34个食用菌大棚,同时争取国家帮扶资金60万元入股黄鹤营养牛场,170万元资金入股紫云嘉禾香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实现产业项目联结贫困户全覆盖。
新院村菌草种植基地
“按照打赢歼灭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补齐最后基础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新院村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村支书杨光照表示,他对新院村如期脱贫充满信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瑜 伍水清 姚福进)
编辑 陈婷
编审 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