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坐落于群山中的补龙村,湖波荡漾、层林尽染、五彩斑斓,与该村古朴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及民俗小木屋朝晖相映,构成一幅深秋的美丽乡村画卷。
曾经的补龙村,为普定县猫洞乡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如今,这个村寨却是到处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成为了成为了周边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以前的补龙村思想落后,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很多项目在补龙村都很难实施下去。”普定县猫洞乡补龙村党支部书记张相明坦言。
补龙村发展和乡村的变化,离不开党委的引领。2013年,该村在外的“成功人士”张相明被选举为党村支书后,首抓基层党支部建设,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力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动员群众转变思想,克服了种种困难推进了通村、通组公路等相关项目建设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也让群众看到了发展所带来的实惠,走出了一条“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漫步于补龙村,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伫立眼前,特色小木屋、农家饭、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水泥路面干净整洁、四通八达,沿着猫洞河水库前行,可见游玩的客人和垂钓者。
“补龙村最大特点是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为80%以上,很多建筑保留了原有的农村风貌。同时,补龙村依傍猫洞河水库,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打造农旅结合产业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张相明说出了该村的特色。
近年来,补龙村依托区位优势和猫洞河水库环境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经济,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我们村的猫洞河水库沿湖道路和栈道已经基本结束,一到周末,前来游玩和垂钓的人都是熙来攘往,人多的时候达几百人。” 普定县猫洞乡补龙村主任李猛说道,目前,该村还利用古村寨,规划建设民宿项目和森林健康医养建设项目。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化环湖景观打造。
据了解,截止今年9月,补龙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已先后投入资金1.6亿元积极发展补龙农旅、体旅、文旅综合产业,前后带动全村300余人就业,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变成现实。
在补龙村村口旁,成片的阳荷姜仍然郁郁葱葱,根部的泥土上,还可以寻找到一些已经残剩的阳荷姜。李猛告诉记者,这300亩的阳荷姜是今年新种植的农业品种,阳荷姜属于多年生长的植物,市场价格稳定,一年种植可采收十几年,今年夏末已经了收成5000多斤,明年产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到每亩500斤,预计可收入45万元,到了丰产期,每年800斤以上,预计收入还将进一步增加。
补龙村的脱贫户金兴登今年来一直在阳荷姜基地里务工,短短几个月下来,就领了1.43万元的工资, 脸上时常浮现出满意的微笑。“有了产业,我们就有致富的门路。” 金兴登说道,现在村里有安排他看守、巡查猫洞河水库的情况,每月还有固定的工资可拿。
据悉,补龙村还成立有绿源茶叶合作社一个,约为1000亩的茶叶基地长期为贫困户提供采茶、除草等务工机会,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村级公司采取统种统管、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发展经果林及茶叶、洋合种植产业。
目前,补龙村种植有五星枇杷300余亩,蜂糖李、红脆李共计400余亩,带动贫困户168户625人脱贫。2018年,补龙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29%。去年,补龙村人均收入从2200元上升到5000元,预计今年将提高到9000元左右。
“在党建引领的带动下,现补龙村相关农旅产业稳定、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下一步,我们村将全面完善发展产业产业,同时,重点充分利用全国康养示范基地名片,加大旅游投入,结合地方民族风情,全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和产业,带动补龙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张相明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