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马鞍山村: 敢闯敢试互助合作 改革创新奋勇前行

2021-04-22 16:50:39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芳菲四月,记者走进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马鞍山村。村口,有一个宽阔的文化广场,左侧是长亭座椅,右侧有流水小桥,风景美如画。村内,石板房新居与老宅交错,保存着古朴的韵味,村庄四周青山环抱,尽显如诗般的山水美景。

20_副本

  马鞍山村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一角

  眼前的这个马鞍山村,原本只是镇宁自治县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六十多年前,这里实行互助合作,引起毛主席的关注,他亲笔撰写按语,将马鞍山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提炼为《季节包工》,马鞍山村一时在全国家喻户晓。

  如今,在村口广场的一块大石碑上,详细地记录了当年毛主席撰写的按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马鞍山村的发展几经变革,现在尽管当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不复存在,但马鞍山那种“敢闯敢试、团结合作、互惠共赢”的精神代代相传,在现代发展的道路上,这种精神与新经济完美融合,引领马鞍山村及其所在的丁旗街道向着现代化的道路疾驰奋进。

  一个被毛主席点赞的小山村

  在马鞍山村广场旁,有一个“老仓房”,外墙上刷写的“苦战三年,誓把我队建成大寨队”标语清晰可见。“这座老仓房,从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就使用起。”马鞍山村村委副主任陈怀元对记者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当时村里没有壮劳力的难题,村民们每年年底喜获丰收。

21_副本

  马鞍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解放后刚完成土地改革,由于绝大多数农民长期无家底,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生产工具相当简陋,劳动力缺乏,生产发展受影响。于是,安西区刘官堡率先出现亲邻相帮,自发组织弱弱联合,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生产。其中,沈志英、郑志益等5户换工互助,你帮我,我帮你,组成了临时互助组。初步显示了“组织起来、团结互助、同甘共苦、风雨同舟”集体力量的优越性。

  在互助组中,沈志英互助组的粮食产量在第一年就增产了50%,还有6亩样板稻田产量大幅提升,被评为模范互助组,她出席1953年春在贵阳市召开的贵州省第一次农业合作化工作会议。1953年12月30日,刘官堡的沈志英互助组和马鞍山蔡恩洪互助组合并,联合组建了镇宁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安西区马鞍山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

22_副本

  马鞍山村旁形似“大拇指点赞”的山头

  合作社成立后,虽经历春旱夏涝、虫灾等连续自然灾害的侵袭,但农业合作社发挥了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抗灾夺丰收的积极性,实行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社员们克服困难,战胜了一个个自然灾害,保障了生产,至1954年年底,马鞍山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社员88户。同时,在马鞍山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下,办起了6个初级社,在合作社的引领下,马鞍山农业生产年年有新发展,社员生活水平月月有新提高。

  马鞍山合作社创建的“季节包工”管理模式,反映这种管理模式的调研文章层层上报,最后呈给毛主席,引起了他的关注,毛主席将这篇文章题目改名为《季节包工》,收入其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了230个字的按语:“本文作者说,自从县里开了合作社主任的联席会议以后,这个合作社,就在临时包工的基础上,实行了季节包工制。可见县的领导是很重视的。我们希望全国二千几百个县的县级领导机关,密切地注意全县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地召开全县的合作社主任的会议,或者全县的重点合作社主任的会议,作出决定,迅速推行。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了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党的县委应当起主要的领导作用”。

18_副本

  毛主席为《季节包工》撰写的按语的影印图

  毛主席对马鞍山农业合作化的肯定,让马鞍山村民沸腾了,纷纷把酒庆祝,这也激励着村民们团结互助、奋斗不息。

  1956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季节包工》誉满天下,马鞍山乡农业合作化红遍全国。镇宁一度跻身于全国农业合作化红旗县之列,马鞍山农业合作化模式及经验在全国推广。

  那时,每天前来镇宁马鞍山参观、取经、采访的人络绎不绝。沈志英更是成了新闻人物,1959年,她上北京参加规模规格空前的全国首届“群英会”,跻身于王进喜、时传祥等响当当劳模中。当时的西南局还奖励了互助组一头大水牛和一台双轮双铧犁。

  “马鞍山精神”的当下诠释

  时光荏苒,近70年的岁月悄然流逝,尽管《季节包工》与如今的发展模式已天差地别,但“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马鞍山精神依旧指引着这个小山村朝着新的发展之路迈步前进。

  团结合作凝聚发展之力。“现阶段,我们将用好‘团结合作’这个法宝,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总量,充实合作社中的党员力量,把基层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统一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马鞍山村驻村干部郑波说,队伍团结、紧密合作,是马鞍山村发展的前提,如今,马鞍山村党总支经过进一步整合组建,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

17_副本

  当年刊登毛主席按语的书籍

  敢闯敢试开辟发展之路。在马鞍山村,旅游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从停车场、文化广场、河边步道到山林公园,已经有了一套基本完整的文旅框架,在此基础上,马鞍山村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带动,积极招商引资,不断完善马鞍山村的旅游生态。

  “2016年,马鞍山村文化广场、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完毕。自那以来,我们一边招商引资,一边积极发动村民入股投资,参与马鞍山村旅游产业发展。先后打造了生态餐厅、游泳乐园、美食农家乐等多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在最火热的时候,同时有20多家餐厅运营,游客络绎不绝。在我们马鞍山村的土地上,还建起了‘中国(西南)石材城’。”陈怀元介绍说,近年来受疫情冲击,旅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敢闯敢试的马鞍山村人不惧困难,将适应性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定迈开马鞍山村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互惠共赢创造发展热情。2016年,马鞍山村成立了村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村社结合”“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激发村民入股,形成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分红,使闲散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村委以整合各类建设项目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资源或资金入股,享受利润分成,促进“农民变股东”和“集体变股东”。同时,通过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使土地从零散发展变为连片开发,带领村民逐步走向集体发展、规模化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奋勇前行

  红色精神代代传。“马鞍山精神”不仅引领马鞍山村逐步走向现代农旅结合发展之路,也激励着整个丁旗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十三五”以来,丁旗街道秉承“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马鞍山精神,确立“工业强办、农业固办、城建兴办、文化活办”发展战略,以稳步快速推动经济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全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丁旗街道立足办情,突出农业固办,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农业产业上档升级,打造了农业产业的三张名片和四个特色产业带;抢抓机遇,彰显工业强办,带动小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互为反哺,打造了三大煤矿、三颗明珠和一张烫金名片;突出重点,狠抓城建兴办,强化工矿园区型特色小城镇集镇功能,实现产城互动;塑造文化特色,突出文化活办,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19_副本

  村口广场的石碑上雕刻有毛主席为《季节包工》撰写的按语

  如今,丁旗街道在辖区内全力打造了高效农业产业园区,种植艳红桃、红不软桃6000余亩以及种植刺梨1600余亩,并逐年扩大规模,形成以庆和村为核心的生姜、西红柿、花生、地萝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种植面积达8000亩。2016年建立的“丁旗镇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丁旗镇山地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园”两个园区功能逐步完善。拥有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引进晨春石材、水电九局石材园,三个企业已然成为丁旗街道熠熠生辉的三颗明珠。同时,贵州省着力打造的第六张名片——石材,即西南石材交易中心(中国石材城)已落户丁旗街道。除此之外,丁旗街道23个行政村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街道美丽乡村小康房、小康路项目覆盖率99%;美丽乡村小康水、小康讯、小康电实现全覆盖,已有6个村成功打造成为示范点。

  一项项成果,充分体现了“马鞍山精神”在当代的诠释。传承与发扬“马鞍山精神”,丁旗街道在新的征程将继续奋勇前进。

  丁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贝介绍,“十四五”期间,丁旗街道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努力夯实脱贫基础。用好“乡村旅游助推器”,做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大工程。并进一步完善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街道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建好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交通要道建设,为经济发展铺好路。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开展村寨移民搬迁项目。

  近70年过去,“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马鞍山精神不仅烙印在马鞍山村文化广场的石碑上,也深深地烙印在群众心中。重温马鞍山历史,这个被毛主席点赞过的小山村阐释的“马鞍山精神”,在新时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将凝聚起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强大力量,不断将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推动向前。(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 伍水清)

责任编辑:李丽莎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