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貌屯堡
江南遗泽六百年 屯堡风物古韵悠
屯堡文化,是居住在屯堡村落中明朝屯军后裔所创造的文化类型,蕴含汉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现存的300余个屯堡村寨,拥有大量的文化瑰宝,这是屯堡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既有促进生产的独特创造,又有刻画传神的银饰、木雕等艺术,承载着文化符号基本内涵,内蕴屯堡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体现屯堡文化元素的各类风物,遍及生产工具、生活器物、表演艺术、服饰织染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家屯古水利工程
一水三分“稳”生态
屯堡所在区域,以“山里江南”闻名于世,主要得益于生态优良、山水和谐,颇具江南水乡韵味。明代以来,屯堡先祖大力兴建的古水利系统起到关键作用。
鲍家屯水碾房 吴忠贤摄
比较典型的鲍家屯古水利设施,依靠自流河的合理布局,对河流、沟渠、堤坝、水碾的综合利用,达到了较高水平,六百多年来,一直发挥着抗旱、排洪等作用。横向比较得知,“鱼嘴分流”是四川都江堰代表作,它把泯江一分为二,水在“鱼嘴”处分别流向两个地方,又出现一条内江。鲍家屯古水利工程的“鱼嘴分流”把水一分为三,其原理与四川都江堰相同,被称为“黔中都江堰”。
鲍家屯古水利工程仿佛撒在田坝上的网格。邢江河从西面经三铺流进鲍家屯的地方,是水仓(水的仓库)。河面宽约50米,河底有泉水。居住在鲍家屯的先祖修了一道河堤,高约2米,宽1米,斜在河上,长约60米,是为“水盆坝”,坝上有“龙口”“闸门”。涨水时,水从坝顶翻腾而下,呈现挂川瀑布景致,平时则根据河面水位从“龙口”流出。“鱼嘴分流”把河水一分为三,既从坝上流下,又从水渠流向田坝,从人工河流向小坝湾的水碾,用以加工大米。
鲍家屯古水利工程,是倡导“道法自然”的乡村水利工程,其价值体现在规划的科学性及可持续性。它以渠形成人工河,以坝造就水仓,就地取材,各堰建在基岩上,基础稳定,在可长期使用的同时,减少了维护工程量,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环境。此外,将田园、村落、河流融为一体,营造了人水和谐的乡村环境。整个水利系统没有一处闸门,不须设岗管理,以极低的运行维护成本持续运转六百余年,算得是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屯堡服饰
宽袍大袖“穿”凤阳
2009年9月,屯堡服饰入选第三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屯堡服饰,颜色多以青、蓝为主,用料为家织布,服饰绣上龙、凤、牡丹等图案。细分之下,屯堡服饰种类多样,尤以妇女服饰最为独特。
屯堡妇女服饰源于明初“调北征南”安徽凤阳的汉族服饰,故有“凤阳装”“凤阳汉装”之说。有段顺口溜说屯堡妇女服饰为“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极为传神。
屯堡孃孃梳妆
“头上一个罩罩”:屯堡妇女将头发绾在头上,用马尾织成的“罩子”(发网)盖住头发,并加上玉制“梅花管簪”固定,俗称“凤头髻”。已婚妇女用青纱、青布或白布折成宽约一寸半的布条包头,称“册帕子”,年青的包白帕,年老的包青帕。冬天时,中老年妇女通常用一方巾对折成三角形包在头部,未婚女子头发梳成独辫。
“耳上两个吊吊”:屯堡妇女佩戴由屯堡银匠制作的耳环,两端有半球状的环锤,中间用银链连结。屯堡妇女一般戴有手镯、戒指,手镯,由银或玉制成,银手镯有镂空雕花的上等工艺,戒指以银质为多,有方头,上刻财、福、寿、喜等字样和花草图案。
“腰上一个扫扫”:屯堡妇女腰上系着屯堡特有的“丝头系腰”,长约一丈二尺,中间部分用棉线麻线编织成板块状的硬带,两头缀着若干长约一尺的丝线,腰间包扎成圈后,在身后打结让两头丝线整齐同长。行走时,丝线左右摇摆。屯堡妇女多穿右衽、大襟浅蓝色长衣(俗称大袖子),长可及小腿肚,两侧开叉。衣服的领、袖、襟均缀上花边,钉上一条白布作衬底,称“押条”。袖子宽大,故称“大袖”,腰前系有“围腰”,以围腰带牢系。
“脚上两个翘翘”:屯堡妇女所穿绣花鞋,鞋尖高高翘起。由于需下田劳作,不缠“三寸金莲”,因此称为“大脚妹”。据说,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天足,有“马大脚”之称,某次元宵节观灯,忍不住手舞足蹈,一双大脚暴露无遗,遂成“露马脚”典故。为此,马皇后痛定思痛,发明了屯堡绣花鞋(也称凤头鞋)。
屯堡男子服饰以对襟短衫和大襟长衫为主。对襟短衫从中系扣,扣为布条编织的纽扣,俗称“棒头纽子”,一般5到7枚,前襟下摆两个明布袋,或斜步袋(俗称岔荷包)。大襟长衫沿右侧开岔,也用布纽扣系扣,小襟上边有暗包,下摆尺寸宽大,长至膝盖以下,腰扎布带。下穿宽腰宽裤脚长裤,戏称“齐头口袋”。头戴圆帽或包头帕。脚穿圆口布鞋或粗耳草鞋,冬天穿棉袜、棉鞋,头戴棉帽。
屯堡儿童通常头戴风帽或虎头帽,帽沿有银制或玉石制品,银制的叫“银印”,玉石的叫“玉牌”,帽饰虎头鱼尾。项上戴银质项圈,银制或玉制的“长命锁”。裤子叫娃娃裤,脚穿镶花小鞋,夏天穿绣有美丽图纹的布耳草鞋(布制)。
屯堡银饰
身配好物“说”吉祥
2019年6月,屯堡银饰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屯堡人而言,银饰不仅是配饰,更是“穿戴在身”的文化元素。手腕间、指掌处,环佩叮咚、悠扬悦耳;洁白的银、柔和的质,历经屯堡传统技法的车磨、雕琢和锻造,集中呈现出妙趣和格调。
屯堡妇女选购银饰
屯堡银饰制作技艺源于六百年前江南汉族入黔时的灵感创作,采用优质纯银为原料,以小巧玲珑、做工精细为特点。纯银经高温熔化,通过范铸、锤蝶、炸珠、焊接、掐丝、镌镂、镶嵌、点翠、起突、阳线、阴线等工艺,采用主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布局形式,锤锻出珍禽、瑞兽、瑞草等。屯堡人把大吉大利的寓意寄托在造型各异的银饰。如,“福寿双全”银发簪、“金玉满堂”银发钗、“平安是福”银耳坠、“麒麟送子”银胸饰、“龙凤呈祥”银手镯、“年年有余”银戒指等,美好寓意中透出浓郁的文化底色。
屯堡匠人坚守着屯堡银饰制作技艺传统,且不断创新这项祖传技艺。传承方面,坚守“珐琅银器”制作技艺。采取金银等金属制胎,采用沙硼矿等天然矿物质配制珐琅釉料,细磨成粉状颜料,在金属胎上彩绘图画,入高温炉中烧结。珐琅色彩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质感。创新方面,屯堡匠人将屯堡银饰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尝试开发美观实用的银碗筷、银勺、银杯等用具。屯堡银饰制作技艺充分运用纯银特有的质料性能和素雅色泽,以高度的写实风格和写意的设计造型,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其中。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